儿童诗教学初探
常州市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秦丽娜
【摘 要】诗是语言的艺术。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让儿童诗走进我们的校园吧。让孩子们走进诗歌,在诗歌中求真求美求善,在高雅的诗情中快乐地成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关键词】儿童诗 童诗教学 阅读 想象 创作
一、儿童诗的概念
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使用适合儿童接受的语言表现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儿童内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儿童文学。现代儿童文学意义上的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的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喜爱的诗歌。儿童诗既是诗歌的分支,也是儿童文学的分支,因此,必须具有诗歌性和儿童性。
儿童诗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根据诗的内容、形式和结构的差别,儿童诗可以分为抒情诗、故事诗、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科学诗、讽刺诗和朗诵诗。儿童诗是诗歌王国中年轻的一员,它是从“五四运动”之后的自由体新诗中演变发展出来的,换句话说,儿童诗是现代诗。
儿童的心理和年龄决定了儿童诗与一般诗歌的殊异性,也就是说,儿童诗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
1.丰富饱满的情感:儿童诗的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具有旺盛的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可塑性。因此,儿童诗中所蕴藏的观点应明朗清晰、抒发的情感应高洁健康,因为它面对是广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儿童。儿童诗的格调是昂扬向上的。它应给人以前进的力量,或引发他们心中美好的情思,或启迪他们思考,指引他们认真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或喧泄他们的感情思想,给他们以愉悦和美感。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乡下孩子》,它是一首农村题材的生活小诗,格调轻松,情感充沛,充满诗情画意,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情境清新活泼。它表现儿童的情感,以儿童为本位,体现着儿童的心理与意识。在这首诗里,没有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生,只有单纯而富有灵性的儿童生活,以及儿童对世界的希望和想象。这种情感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使成年读者回到那童心萌动的情境中,重温儿时的梦。
2.充满童趣的想象:想象是儿童创作的基本因素。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夸张的想象是我们成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们总是用自己 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初学儿童诗,首先要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展开想象训练。当儿童诗习作中的想象发生的时候,小作者就会在事物之间进行沟通连接。比如:蘑菇可以联想到哪些事物?学生可能会想到:小伞、小亭子等等。这是静止的想象。如果引导他们让想象的事物动起来,学生可能会想到:降落伞、太阳帽等等。儿童诗丰富深刻的内涵和炽热的感情要通过高度的想象表现。同时,只有凭依想象,才能发现生活中具有诗意的东西,并使其升华,构筑诗的篇章。优秀的儿童诗莫不凭借充分丰富的想象创设优美的意境,抒发难以的抑制的感情。
3.童稚巧妙的语言:儿童诗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儿童在创作中使用的语言上,也没有成人精准,但却充满童稚而优美的意境。在诵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如麦穗的《小雨滴》:“小雨滴∕从老远老远的地方∕跑来,跑到∕我家门前,有的敲敲∕厚厚的木瓜叶,有的去踩踩∕满地的睡莲,还有些∕在瓦片上跳舞,或躲在树林子里∕说悄悄话。他们像来自∕另一个星球,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他们∕那股淘气的顽皮劲,十足∕像一群小小的流浪儿。”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小雨滴当成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流浪儿,会蹦会跳,还会说悄悄话。经常吟诵此类诗,儿童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从中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儿童诗的语言美还体现在它的音乐性,这主要表现在诗的押韵和节奏上。诗和音乐就像是孪生姐妹,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既兼顾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同时又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美感。年龄愈小的儿童,阅读的儿童诗的韵脚应愈整齐。
二、儿童诗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童诗教学同样如此。童诗诵读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诵读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在童诗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二)持久性原则
儿童诗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生。一定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的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三)教育性原则
儿童诗如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比,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因此要充分发掘儿童诗的教育功能,以此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差异性原则
儿童诗诵读必须考虑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差异。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三、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引导阅读赏析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要让孩子写出好诗,就要指导他们阅读好诗。通过营造各种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读诗、赏诗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灵动、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让孩子从小接受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鼓励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读,班级订阅、家庭订阅,让优秀的儿童诗进入课外书队伍。还可介绍儿童诗人,通过阅读赏析他们的儿童诗作品,拉近孩子与儿童诗的距离,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当诗句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句式,有着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的的稳定变化样式时,就会形成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感。阅读欣赏诗歌,一定要反复诵读,读得熟记于心,但这不同于死记硬背,而是为了能让孩子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并为下一步仔细体味诗歌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熟记诗歌,在竞争中掌握诗歌和配乐朗读是确实可行的办法。感受诗歌带来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形式之美;感悟诗人美好的情怀,高尚的情操。鼓励学生把这些诗歌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诗,自己创设情景:或给诗配组音乐、或布置背景图案、或编演诵读,甚至走出校门来到小溪、小河旁,绿树花丛中细细品味,轻轻哼唱。
真正让儿童学会写诗,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会用分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会选择用“诗”这种表达方式传递诗韵。诗韵的承载,不能简单地化解为技术语言的给予,儿童对诗韵的获得,更具感性。而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的神韵的最佳方法。教师应在形象生动的童诗品读活动中有意识地、有序列地渗透一些童诗的创作技巧,使童诗赏读活动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打动孩子的耳朵、启迪孩子的大脑。
2.指导感悟仿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需要不断地模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写童诗更应如此。在儿童诗教学中,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模仿,从而降低难度,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兴趣,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可以选择“填词补句”的方法,学了一年级下册的《雨点》,让孩子们填一填“雨点落进( ),在( )( );雨点落进( ),在( )( );雨点落进( ),在( )( )。”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填完后告诉他们已经完成了一首诗,给他们极大的信心,他们会非常兴奋。比如也可以选择“段落模仿”的方法,学了《谁和谁好》,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在美妙的大自然中,还有谁和谁好?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谁和谁好?/树和泥土好。/小树来安家,/泥土敞开怀。//谁和谁好?/鱼和水好。/鱼儿跃进水,/浪花笑哈哈。//谁和谁好?/云和太阳好。/白云爱美丽,/太阳巧打扮。//谁和谁好?/我和同学好。/课间十分钟,一起玩游戏。”充满童趣的儿童诗就这样写成了,孩子们会觉得写诗很有趣。
3.展开想象翅膀
读一首好诗,往往让人意犹未尽。儿童诗中精巧的比喻,奇异的比拟,都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的的想象是儿童诗最本真的特点。指导学生写诗,就要打开孩子想象的闸门,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事物的形状、颜色、作用等特点展开想象,尽量把这些事物想象得有趣点,夸张点。比如学了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夕阳真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夕阳的脸涨红了?”学生说夕阳害羞了,夕阳抹了胭脂,夕阳喝醉了,夕阳和云彩吵架了。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我们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把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初写儿童诗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打开窗,让鲜艳的花瓣吹进来,让翠绿的树叶飘进来,让珍贵的鸟儿飞进来,让( )的( )进来。”学生会写出 :“让活泼的青蛙跳进来,让缤纷的彩虹跨进来,让淘气的星星跑进来,让调皮的阳光躲进来,让袅袅的轻烟飘进来,让温暖的笑容飞进来……”
4.组织采风创作
采风创作即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体验生活,然后自主取舍素材,从而进行诗歌的创作。
生活无疑是创作儿童诗的不竭之源,所以在教学中应积极地引导孩子们走向大自然,走进自己的生活,让诗情与童心融汇交合,产生共鸣。为此我们要带学生去校园观赏美景,到操场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去兴趣小组唱歌,跳舞,画画,踢球等,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仅凭深入生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捕捉诗的灵感,寻觅诗的切入点。万物皆有灵,我们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如春日徐徐升起的红日、夏日瑰丽的晚霞、大雪笼罩的大地。儿童的天性与自然界的万物融为一体,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抒发诗情。例如在指导《秋天的颜色》时,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大自然后,一年级的孩子们写出这样的句子,“太阳说,秋天是红色的;棉花说,秋天是白色的,菊花说,秋天是黄色的;湖水说,秋天是闪光的;小朋友说,秋天是五彩缤纷的。”“秋天是七彩斑斓的,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稻谷,翠绿的松柏,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我爱这五彩的秋天。”
一首好诗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儿童写诗要写身边熟悉的事情,否则就没有生命,所以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及时捕捉诗的灵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生命成长的足迹,把生活中的小事写成诗,把自己的心情写成诗,把观察到的事写成诗。带领学生走进这些似曾相识的诗境中,找回潜在的诗心,唤醒沉睡的诗意,并以最原始的童真童趣焕发出来。
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真正的儿童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应该有最纯正的诗意,儿童诗充满想象,有着质朴天然的美。它激发儿童奇特而多姿的创造性想象,可以提高文学的鉴赏水平,可以帮助孩子们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更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或许他们语言不详,或许他们只是只言片语,可其中无疑洋溢着孩子的天性。面对诗坛的未来,面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教学这个诗坛的主阵地,让诗歌在校园内生根发芽,让我们的孩子诗意地栖息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