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诗教学的有效性实践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徐丽红
常吟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为此,从儿童诗教学的有效性入手,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尝试。
一、创设诗境 走进诗歌
感情与形象的结合构成了诗的意境。意境,同样是儿童诗应该刻意创造的,而且应以营造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为目标。人们常说“情景交融”,即诗的感情应当附丽于形象。只有把真实的儿童感受通过形象含蓄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抽象地呼喊,这种儿童诗才具有童稚而优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动儿童。
朗诵是诗歌教学中导入情境、走进诗境的首选方法。比如在教学陈木诚的《不快乐的想法》时,我先示范读,然后由学生仿读,再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再进行范读,最后让学生自由轻读。尽管这首诗是写“不快乐”的,但却写得很有趣,有趣的是这首诗里只有蜗牛和寄居蟹;有趣的是蜗牛和寄居蟹的对比,一个有房子,一个没房子;有趣的是,蜗牛有房子不快乐,寄居蟹没房子也不快乐。几遍读下来,教师无需点拔,学生就融入了诗中的意境,领会了诗中的趣味。
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阅读这样的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力,随着诗人的思绪加上自己的主观情感去体会诗中描写的意境。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这样说:同学们,在静谧美好的夜晚,遥望那迷人的夜空,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生:圆圆的月亮高挂空中,皎洁而明亮。有时群星闪烁,犹如镶嵌在夜幕中的颗颗宝石。生:我还会想起《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师:夜晚的天空,在郭沫若先生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牛郎织女们又在干什么呢?”凝练而有启发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又借助优美的插图,创设了神秘莫测的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对夜空中的街市进行想象,走进那华美而宽广的热闹繁华天河,感受那神话故事中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提着灯笼闲游的乐趣。
儿童诗词言简意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较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要创设与之相和谐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带领学生进入诗中,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二、抓住诗眼 理解诗意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很多古诗都有诗眼,通过这诗眼,我们能领略整首诗的神韵。那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字眼来感悟儿童诗的神韵呢?
在教学《回到故乡的月亮胖了》这首儿童诗时,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很显然,《回到故乡的月亮胖了》的诗眼是“胖”一字。一个“胖”字,表现出了月亮的变化,把它写活了,写透了,也突出了诗中蕴含的童心、童真、童趣,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如何指导学生来理解这个“胖”呢?以下是针对这个环节的课堂教学实录。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月亮是会变化的,说它胖,就是因为它从月缺到月满的一个变化过程。那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诗中有没有说到月亮的不断变化?生:我看有,诗中说诗人离开曼谷时,月亮像香蕉,然后跟着他来到香江、回到珠江,最后回到北京,这说明时间过了很久,所以月亮也会不断变化,由瘦变到胖了。生:我觉得是因为作者回到了故乡,才觉得月亮特别圆的,是因为他的感觉变了。生:我也觉得月亮表面变化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是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深,所以看什么都胖了,因为诗的最后说:饼圆,月更圆。师:真是善于思考!如果仅仅是描写月亮的自然规律变化,这首诗怎么会如此打动人呢?师:大胆想象一下,诗人看到“饼圆,月更圆”这一情景,会有怎样的表情?生:他一定眼含热泪,深情地看着。他会想:啊,故乡,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怀抱,我终于回家了。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原来这里的“胖”不仅是指月亮的自然变化,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啊!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尤其要读出诗中语言的趣味以及诗中蕴含的美好的思乡情怀。
正因为抓住了整首诗的诗眼,才使得童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深度,教学的趣味性变得更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恰当拓展 感悟诗情
诗歌,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似乎是人们表志的最好形式,所以就有了“诗言志”的说法。可是儿童的生活经历毕竟还不丰富,所以有时难以理解诗中诗人所传递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
闻一多的《色彩》是一首看似平常却又很不平常的诗。诗人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这是作者在彻底领悟了生命的内涵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全诗充分地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对价值的探求。让学生体会到精练文字背后的内涵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
师:诗人是谁? 生:闻一多是谁?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爱国民主战士,著名爱国诗人,《七子之歌》就是他写的。你知道吗?闻一多在美国是专攻绘画的,在该诗中他运用了绘画理论解释生命的意义,是很新颖的。学生静静地听。师:所以,在这首诗中,不同的色彩寓含着不同的意义。你能读懂哪种色彩?自己轻轻读一读。师点拨: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色彩——绿。看到“绿”,你会想到什么?生:小草、大树。师: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是树木吐叶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的诞生,新事物的开端发展。因此,诗人说:“绿给了我发展。” 生: 哦,我明白了,“红”是太阳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热情,因此诗人说:红给了我热情。师:对,红还是火、血液的颜色,象征着执着、温暖。生:“黄”是高贵的色彩,是君王喜欢的颜色,与忠诚密不可分。因此,诗人说:黄教我以忠义。……师:“黑”是灰烬、煤炭的色泽,它肃穆、庄重,通常象征着死亡和结束。因此,诗人说:“黑还要加我以死。” 这是作者在彻底领悟了生命的内涵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齐读这首诗。师:其实,有时读诗就是赏读人生。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将绘画中颜色的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结合保尔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所以我们在珍惜美好生活的同时,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波折。诗人所写的诗歌,即为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而使读者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地丰富多彩!至此,全诗表达的主题自然显露出来,即: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简单且有效的拓展中走进诗文,与诗人心灵对话。个性化也好,多元解读也罢,不让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不让学生的心灵与高尚的人物为伴,是无法拨动其内心深处的琴弦的。
总而言之,在儿童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有效进行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其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