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创作课,它包括绘画创作课、图案创作课、立体造型创作课等,而绘画创作课,在小学美术创作课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可以细分成各种不同侧重的创作课,如命题创作、记忆画创作、想象画创作等,它在实施美育、开发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绘画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下一些美术课,已经从以往专以讲技法、练技法的模式,转移到强调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创造性上,可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从过去的“强调规范”,一下子跳到了“大胆放手”,凡创作,只讲三言两语就放手让学生“一创到底”,教师似乎没什么好讲的,导致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么想,怎么去画,只是凭着潜意识漫天乱画。
那么创作课,教师该说些什么?“导”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个怎么想,怎么画,怎么改的方法。
一、从课题出发解决一个怎么想的问题。
创作课大凡都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即课题,而这个课题往往范围很大。如《蜗牛赛跑》、《快乐的回忆》、《秋风瑟瑟》等等。面对一个主题我们该从何开始去想呢?我认为,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课题情境之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把课题细细分析,分成很细小的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维。比如《蜗牛赛跑》,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蜗牛会在哪里赛跑?而这个问题又可以分成很多小问题,如蜗牛像人一样在草地、运动场跑,或者因为蜗牛很小,它仅仅只在一只鞋、一只苹果等生活中的一件小物品上赛跑,或者蜗牛是神话故事中的蜗牛,它是在云彩中、太空中等人也到不了的地方赛跑。如此步步引导,从生活中产生联想一直到超越生活,走进幻想,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豁然开窍了,于是天上地下无所不往,画面情境开始浮现眼前,真是各有各的想法,创造性大大发挥,紧接着,再设问,那么蜗牛来到比赛场地,有哪些运动员?它们穿什么衣服?带什么标志?它们开始跑了,比赛情况如何?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跑的姿势有什么不同等等,学生因为自己有参赛的经验,于是就很容易走进了画面情境之中,把自己也当成蜗牛了。这时候还可以再设一问,那么观看比赛的蜗牛是谁呢?它们可能是运动员的什么人?它们穿着什么?带着什么?会干什么?如此层层细问,学生脑中的这个画面情境越走越近,越来越清晰,这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再把所有问题轻轻提示,学生仿佛就看到这个画面跃然于眼前了。
二、 充分利用范画,解决一个怎么画的问题。
提起范画,有些老师可能以为范画是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的,或者以为这会束缚了学生,不能在创作课中出现,其实不然,在创作课中,范画反而引起了很大作用。
首先,利用范画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中的画面情境更为具体化、形象化。范画直观形象,无论是构图、人物造型、色彩搭配,都给学生以一定的启示,学生由此联想到自己要画的画,使画面情境逐步地形象、清晰起来,这时学生再下笔就觉得有具体形象可以去表现了,慢慢地脑中想的就变成了纸上画的了,从而解决了想得好画不出的难题。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形象表现力,最根本还是要平时长期的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去观察、记忆、感知表现形象,使他们想到什么就能用画笔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范画作为一种手段,在具体的一节课中,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它是直接启示学生去形象表现,这肯定比毫无形象提示,让学生凭空乱画要好的多。
三、 讲讲评评,解决一个怎么改的问题。
创作课在解决了怎么想、画的问题之后,我们不能一任学生画到下课,这中间我们还应该有一个讲一讲、评一评的环节。对着一幅幅画,让学生互评,一方面可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因为听了大家的意见,再看了这么多的作品,学生又会有许多好的想法产生,这时再让他们看自己的画,想一想接下来如何画得更好,更趋于完美,这就解决了一个边画边想边改的问题,学生笔下的画面就在这样的修改中越来越丰富精彩了。最终完成以后,我们再一次来一个作品展示,学生从中会得到许多的领悟,这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的。
由此可见,我们教学生创作,并不是无话可讲,一任学生自行创作,而是在教师更精心的设计下,步步引导、走入创作的天地,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杰作涌现,无论其审美能力,还是智力,特别是创作力都会得到提高,真正发挥了创作课的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