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中国象棋活动好处真多
近年来,学校挖掘中国象棋教育资源,因地制宜,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象棋特色教育之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小棋手。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倍感普及中国象棋活动大有裨益:
(一)、中华民族之文化遗产,引以自豪的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优秀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隋唐时期的《梁公九谏》、《玄怪录》中都有关于象棋的记述。北宋时期,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象棋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活动。李清照、刘克庄、洪遵、文天祥等,都爱好象棋。当时,宫廷中所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棋手,有专门制作象棋棋子、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时期,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等多种象棋著作。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袁枚等学者都爱好下棋,著名棋手也不断涌现,可见当时象棋已经成为民众喜爱的一项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安居乐业,中国象棋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可以遇到中国象棋爱好者。一九五六年,象棋被定为国家体育项目。一九六二年成立了中国象棋协会。建国以来,随着群众性活动以及各级各类比赛活动的广泛开展,中国象棋棋艺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优秀棋手不断涌现,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象棋大师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具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中国象棋,早已为学校开展普及活动积累了深厚的基础。
(二)、中国象棋活动有助于提高学员学业成绩
中国象棋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体育项目。翻开中国象棋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中国象棋产生起,它就与哲学、逻辑学、社会学、军事科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革命导师列宁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棋是智慧的体操。”苏联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不下棋就不可能充分增强智能和记忆力,下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小学教学大纲。”
“知识和思维”是影响学员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学习中国象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员思维的条理化,增强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对局双方在对弈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活动,不断思索,反复比较,选择最佳着点,时时进行形势判断,根据双方之实空的差距,不断调整自己的作战方案。
象棋棋艺构思的过程,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开局阶段是整盘棋的战略部署阶段,其构思更强调整体性,要求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每一个棋子所处的地位,在己方中所起的作用和对对方所产生的制约影响,使每个棋子的效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
到中局阶段,棋局复杂,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演绎能力、应变能力、比较、筛选能力。
几年的实践表明:经常下棋的孩子在思维方面明显优于不下棋的孩子。象棋普及活动对学员的学业成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象棋教学有助于形成学员良好的身心素质
中国象棋活动有助于学员良好身心素质的形成。这是因为,下中国象棋,不仅要求学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在下棋的过程中,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兴趣、意志、毅力,反应能力及应变能力、创造能力,沉着、冷静的个性,自我控制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学校对中国象棋活动对学员成长的影响进行了跟踪,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做到全面育人。几年来对我校中国象棋俱乐部学员的调查显示,所有象棋学员品德优秀,各科学习成绩均达到优秀。
总之,开展中国象棋普及活动对全面提高学员的素质,对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意义重大。我们开展中国象棋普及活动,为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象棋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将牢牢地抓住这一机遇,不懈地努力,为让中国象棋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放出更大的光芒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