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生命之水… 03-29
常州市第十五届运动… 11-30
八礼四仪图文 07-24
武进区第九届小学生… 04-29
常州市第七届“生命… 04-29
常州市第七届“生命… 04-29
校园电视《竞选那些… 12-26
 
 
 
第十一届“生命之水”主题教育活动获奖证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少年宫>>教育科研>>论跳绳训练
论跳绳训练
发布日期:2013-01-11   点击次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冬明

 

因我校参加全市跳绳比赛,有机会接手。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了学生对体育运动渴望和热爱,可我却紧张了起来。
跳绳虽然是一项简单而又方便、易行的运动项目。可从第一天训练中我深深地感到孩子们在身体素质这一块差了很大一截。首先就是耐力,刚跳几下就气喘吁吁,开始叫唤,不是这疼就是那疼。第一天训练就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叫唤和讨价还价声中结束了。训练结束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有了一些想法。要让孩子们在练习中既找到快乐,又能轻松提高运动的速度、耐力、协调、灵敏及弹跳等素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增强身体素质
通过跳绳提高机体耐力素质、弹跳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也可以说身体素质训练是提高跳绳次数及能力的一项训练方法。其特点是随意性大,训练内容方式多,学生容易掌握,也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竞争性。
1、耐力素质训练
不计时完成一定数量练习;计时练习(一般为1 分钟以上);在跑道上进行边跑边跳跳绳练习;上、下坡跑跳练习。在应用此法时对学生应要求:完成次数要比平常多一倍或者达到较多次数,同时还要调整好组数之间休息时间,一般练习次数较多可练习4-5 组,其中组数之间间隔休息时间为4 秒到6 秒之间;如果练习次数是较平常1 倍或1 倍以上,就可练习3-4 组,其中间隔休息时间为7 秒到8 秒之间;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呼吸,并做 4-6 个呼吸后交换一次,这样更能达到良好效果。
2、提高弹跳素质
单脚垫跳、双脚垫跳、单双脚连跳、交换脚垫跳和连跳、屈腿跳、蹲跳、 沙坑跳、弓步交换跳……这些方法对提高学生前脚掌力量及脚踝蹬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练习时请各位教师注意:下肢脚掌动作要准确,均可用前脚掌或由全脚掌过渡到前脚掌蹬地跳,并用前脚掌或由前脚掌过渡到全脚掌着地交换练习。
3、灵敏、速度素质训练
对这一身体素质训练要注意学生练习动作节奏性,要求速度快慢与教师口令同步,并按节拍进行练习;训练学生反应速度可结合其它素质训练,交替进行;其方法有:高抬腿跳、前踢跳、单脚或双脚高摇跳、计时跳等。
二、增大负荷训练
1、增大上下肢关节重量练习,即手持300-500 克物体进行空摇练习,也可以结合下肢进行空摇练习,这一方法可以纠正学生上肢错误动作。例如:部分学生上肢摇绳时,两臂外张大,肩关节紧张,手腕转动不灵活,这样就可以采用两腋夹物或持重物反复练习空摇动作,直到技术熟练为止。
 2、增大下肢负荷训练。方法有在下肢绑上沙绑腿进行跳绳,或者穿沙袋进行跳绳。这一方法对学生耐力、弹跳力、速度及提高跳绳水平都有非常好练习效果,特别是对后进生成绩提高有着很大促进力。
三、时间及提高跳绳成功率训练
这两种方法适用于临近测试那段时间。大家知道:1分钟跳绳是有时间限制。 在这60 秒内要不浪费每一秒,那么就应该有很的跳绳能力,也就是说,能完整跳满60 秒是较难,但要让学生在这60 秒内减少失误是必要。据本人了解及实践测算,失误一次,再恢复到原有竞技状态,至少需要2-3 秒,甚至更多,这样就比校容易影响成绩发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不断去提高学生速度与成功率。针对这一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1、提高学生完成跳绳能力,这是基础。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完成120次,不计速度快慢,不计时,但不能失误2 次以上,一定完成这一练习;或者把这120 次结合计时分解次数进行练习:第一次完成30,隔3 秒后第二次完成40,间隔 6 秒后完成余下50 次;或者第一次完成70,间隔6 秒第二次完成余下50 次。第一种方法要求学生不准失误一次,第二种方法只准失误一次。
2、加强学生时间观念进行练习。让学生算出自己在1 分钟内,每秒平均完成几次,然后让学生计算出5 秒、10 秒、15 秒、20 秒完成几次,再进行计时跳绳, 跳完后要求学生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高出你平均数,并及时调整。这个方法可以采用比赛形式进行,其特点是时间短,速度快,学生在体力耐力及神经控制上都处于兴奋状态。
3、在结合以上两种方法基础上,综合安排1 分钟跳绳战术布置练习方法。 例如:0 秒到25 秒时间,不准失误一次,保证次数在85---105 次之间,30秒到50 秒用90%手摇速度完成150-170 个,,最后10 秒让学生竭尽全力全速完成。这一方法应让学生掌握其中时间性、节奏性并且平时应反复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每项运动特点再采取相应练习方式,即使学生学到技术又不显得动作枯燥。训练效果也会相应提高。
 
 
(转载自百度文库)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