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生命之水… 03-29
常州市第十五届运动… 11-30
八礼四仪图文 07-24
武进区第九届小学生… 04-29
常州市第七届“生命… 04-29
常州市第七届“生命… 04-29
校园电视《竞选那些… 12-26
 
 
 
第十一届“生命之水”主题教育活动获奖证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网站>>少年宫>>教育科研>>浅谈围棋思维
浅谈围棋思维
发布日期:2012-08-14   点击次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史立松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人具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对每个人来说并不是均衡的,而是有一个或几个优势智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得出:“4岁孩子的智力发展达到50%,6岁孩子的智力发展达到80%。皮亚杰“儿童思维智力发展”理论得出:3-6岁幼儿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方式。由此可见,抓住幼儿智力发展的要害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练习和教育,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棋能启智已得到社会共识和认可,对幼儿潜能素质的科学开发越早越好。那么对四五岁的孩子实施围棋潜能开发,有利于智力多元化发展.
我对于其中蕴含的奥妙却十分感兴趣。思忖良久,就会发现其实围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式的,是中国思维形式甚至是中国人形象的代表与缩影,可以说围棋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
棋者,,奕也,亦艺也。博弈之术是经典东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一种调剂生活的消遣游戏,还能够影响大众的生活品位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棋与琴、书、画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足见它是一种已自成体系并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形态。
   从表面上看围棋的棋盘格子死板,缺乏生机与变化;棋子除了以黑白分清敌我外,也无论分工,不知性能,可当如此的棋落在如此的盘上,就突然神奇地活了起来,由少到多,自简至繁,招招式式都于平静之中在谋在杀,一着能使通盘皆活,亦能使满盘皆输,变幻莫测,不可端倪,对弈双方都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斗争。更吸引人的就是围棋中阴阳谋略的结合,这正是典型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有人说围棋和中国人超脱老辣的形象相像,这一点拙见以为是.
中国的哲学思维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表观与内涵并承认其关联性,重视事物之间的渗透和转化。而对于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则置于次之,甚至于忽略了各部分的独立性,。而围棋正是不能孤立和单一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从全盘局势和趋向的高度和广度上去考虑各块棋的关联以及它们之间蕴含着的通过某种不可预测的转变来影响整个棋局的可能。
关于围棋的定式,棋界有不同解说,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如定式之“定”只有相对含义,定式经历历史沿革,可见其非自然法则,乃人之发明,而且行棋中出“变着”也为常见。
    由此可见,在变化的棋局中,“均衡”只有相对意义。因而小林光一说定式不可通用,局部构思不利于全局时就应该使用变着。定式成为可能也是因为局部对全局的战略意义尚不明了。但对于高手来说,定式的选择运用早有战略的企图,只是我们尚不能领会而已。从这一角度看定式,也可见有意识地打破定式的意义,一方面,打破定式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优化选择的必然结果,因为定式作为双方满意的权宜之计不可能考虑到周围和全局的变数。另一方面,打破定式也可以是心理战术,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因为增加了棋的变数和不可预测性。
中国人的综合思维也特别重视事物之间的转化。辩证思维使中国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了一套高明的处世之理与人生哲学,顺则弊满就谦,逆则韬光养晦,为整个人生做出一个规划。同样,与其它棋牌相比,围棋更能培养人全面、历史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助于社会个体全局观念的形成。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在弈棋过程有着多种多样的体现,奕者通过分、拐、引、断等手法,展示了围棋联系与切断的参差之美与婆娑之妙,广阔的棋盘和漫长的进程为各种战略战术的实施与不同思维方式的交融在时间与空间上提供了自由的双重平台,基于这种平台之上的着法既没有邋遢冗繁之嫌,又不落潦草轻浮之柄,可谓精妙得当,应当是围棋技术中的上乘之术了罢。围棋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哲理智慧与思辨意识的结晶,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包含了我中华厚实且独具韵味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奕”中的淡雅风情、豁达有度、理智并存融合了中国军事、哲学、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黑白之间,纵横之上,下棋之人将自己从棋艺中的得到的悟解和内涵融入到行棋思路之中,棋盘内外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
围棋在主观能动精神,全局统揽理论,平等互动思想,,辩证思维方式等等方面都与中国经典思维理论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更可见围棋之于中国的源远流长,更不愧其“黑白雅艺”之美称。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