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11月12日,有媒体报道,一老汉从湖北老家来到南京想看孙子,可儿子看到老父亲穿着旧夹克和脏兮兮的牛仔裤,不让他进家门。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一片指责声,众人纷纷谴责这个儿子不孝之行。大家在谴责这个儿子的背后是否该思考些什么?这个事件又反映出什么问题?对此,我们邀请到福建省少工委副主任、福建省情商研究会秘书长邱孝感进行点评。
邱孝感:
这个事情让人很心酸,大家都会觉得这个孩子不对,这个孩子显然是不对的,但从教育深层角度来讲,肯定不只我们表面看到的现象。难道他不知道拒父亲于门外是错误的?不可能,他知道。难道他不知道父亲有看自己孙子的权利?他知道。可为什么在他潜意识里会把他父亲拒之门外?这是他心理矛盾和内心道德良知的桥梁没有嫁接好的原因。可能他有自己的难言与无奈,但也有他模糊的地带,比如他的评价标准、做人标准、社会标准。他的教育成长之路曾被扭曲过,他把面子看得比自己的父亲还重要,这是伦理道德缺失的表现,如果给社会注入这样基因,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对家庭教育来讲,每次发生的具体事件都是给孩子的教育。我小的时候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我父亲年纪比较大,大概在小学三年级左右,他到学校看我,我同学看到后就问我:“你爷爷来看你呢?”我也顺水推舟地回答:“是。”当时我的想法是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这么老,别人的父亲就那么年轻。那时,我就明显感觉到面子的存在,后来我母亲帮我纠正过这个事情,自己才意识到这是错误的。
在家庭里面,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的分数,更应看到孩子经历的事情,引导孩子做人,引导他们建立基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这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他们以后也是终身受用的。而恰恰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却很淡薄,加上社会舆论的导向总是偏好成功人士、高考状元,很少对社会不文明的道德现象做引导和抨击,这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话题:
子不教父之过,儿子今天的行为有父亲当年教育的因素。如今,媒体上频频见到各种“溺爱”引发的事情,广州地铁的“大便弟”、“14岁女孩当街打父亲”等,看到这一幕幕情景,内心的感受远不止谴责一语了之,它刺痛了人心、警醒了良知,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缺失。
邱孝感:
这件事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交集没有形成共识所烙下的问题。我们说现在感恩教育做得很好,但糟糕的是孩子的感恩没有触动到心灵,因为这需要孩子用心才能体悟出来、感受得到的。
在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心里成长需要什么?满足孩子心灵成长的欲望,首先要尊重、其次要叮嘱、第三才是满足,你没有紧盯孩子心灵的需求,你不知道你儿子是什么想法,你给的东西不是孩子想要的东西,孩子会愿意吗?做父母的首先要倾听,第二要尊重孩子,这是他(她)的权利。
当前家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要把分数看得至高无上,可以暂时把分数放一边,把亲情、孩子的成长放在重要的位置,然后才是百般的呵护他(她),而这个呵护不是包容他(她)的缺点,是发现他(她)有不良的苗头,指出来,甚至是必要的惩罚,这是家庭教育所要做的。而学校教育也一样,虽然学校有追求升学率的压力,有一些无奈,但一定要树立育人先育心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还是为先的,这个东西不能只说在口头上。
未来的孩子,他(她)应该是会做人,会懂得交往,会懂得理解大千世界,懂得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只是一个分子,懂得怎么关爱自然,关爱生命,这些才是给孩子生命成长中最本质的、最要害的东西。生命最宝贵的价值不是生存状态,而是奉献自己,为社会、为和谐的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