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谚语。虽然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人,如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但更多的普通人却始于早期学习失败的阴影。这是儿童学习伦理篇章的关键环节。
人的社会失败或挫折,主要源于人的教育失败,教育失败主要却主要是学习失败的结果。人的学习失败从根本上始于儿童时期。小学阶段的学习分化问题不断累积并加剧,是儿童学习失败的实质。
儿童早期学习失败,本质上是其父母教育失败或社会失败的复制,或者说是其巨大影响的结果。早期儿童学习命运与其父母生活命运、教育命运呈现高度正相关。
所以,进行早期积极的教育干预,从小建立儿童对学习的自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教育者和家长至为重要的使命。
笔者在教学研究中,探索并发现了儿童早期学习分化的特点和表现轨迹。小学阶段一些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马鞍型”发展轨迹,中年级处在马鞍的谷地,第一次学习分化出现。部分小学生心理动荡、学习分化症状在小学中年级阶段表现比较明显,个别孩子在一年级就遇到明显学习困难,学生分化轨迹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初始阶段的学习分化,成为初中、高中阶段再次学习分化的诱因,两级分化的程度则是越来越严重。
笔者与研究伙伴们一起,提出了对小学生学习分化问题的干预理念和策略:提前介入,早期预防,有效干预,未雨绸缪。如果延迟到中高年级再解决学习分化问题,将丧失教育干预的良机。
下面一些观点,是我们历经五年研究探索后形成的结论:
1、个体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若干个心理敏感期和发展关键期。心理动荡是这些特殊时期身心发展的必然表现。小学中低年级(7-9岁)就是这样的时期之一。因其发生早,影响更加深刻。
2、儿童心理上的焦躁不安、手足无措和行为上的不正常、执拗甚至“怪异”,必将对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一些孩子较早时期就出现学习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心理动荡是直接诱因和外在表现。
3、学习分化问题会早期出现,也会突然显现;可以逐步减轻,也会逐渐加重;会短期存在,也会长期存在。学习分化问题会给儿童带来学习上的失败,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给未来人生投下失败的阴影。教师负有特殊责任,家长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儿童早期学习的差异。
4、对儿童的学习分化问题,要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介入越早,教育效果就越显著。早期的一分教育失误,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教育后果。个案诊断和个别帮助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5、教师在专业研究者支持下,借助科学方法,能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弥补可能由于家庭等因素给儿童学习上带来的不足和差距,指导家庭教育发挥应有作用,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习的成功。但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
6、父母或者准父母要尽快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儿童的命运是与父母的教育素养相连的。儿童学习结果其实和其品格成长高度相关。先培育美德,再培育习惯,后开始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教育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