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阳镇主要街道垃圾不入箱问题的研究”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案例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五(1) 43人 指导老师:徐丽红
对青少年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我们洛阳中心小学五(1)积极参与武进区教研室主持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深入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这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是“关于洛阳镇主要街道垃圾不入箱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两个方面:一是调查分析洛阳镇主要街道垃圾不入箱的现状和原因,二是提出并实施有效改善垃圾不入箱问题的策略方案。
在这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五(1)班全体同学参与了从选题到研究现有政策再到提交自己的方案直至最后的行动,我也和孩子们一起经历着、思索着、收获着。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情景描述
1、3月17日下午,五(1)班“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
在启动仪式上,我面向全班学生,从“什么叫公民”、“公民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讲起,对学生进行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启蒙教育。接着,我宣布了五(1)班“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宣读了活动研究的步骤,并指导学生开始第一步的活动。(学生充满新奇与期待)
2、3月22日下午,讨论并决定研究主题。
不讨论不知道,一讨论吓一跳,学生通过自己一周的观察、调查竟然发现了17种社会问题。其中,有21人关注到了乱扔垃圾的现象,8人关注到不爱护绿化的问题,6人关注到河水污染的问题,3人关注到随地大小便的问题。此外还有乱停车、偷钓鱼、嗓音污染、不孝敬长辈等各种问题。在初步决定“乱扔垃圾,垃圾不入箱”这个主题时,投票中竟然有六位学生持不同意态度。于是展开第二轮讨论,不同意的学生有两种理由,一是认为这个现在不严重,没必要研究;还有一种是认为这种现在太普通,不值得研究。接下来,在师生共同辩论后,全班再次投票,最终一致同意选中这个研究主题。(人虽小,倒还蛮有主见的。)
3、3月25日,实地调查。
下午十二点半,带着学生乘车来到洛阳镇主要街道、场所进行实地调查。
第一站是洛阳农贸市场。在市场门外一下车,就发现路边摆放着两只敞口垃圾桶,还好,垃圾不是很多,周围也清理的较干净。带学生进菜市场,在入口东面稀稀拉拉也摆着三只垃圾桶,与门外的相比显然脏多了,每只桶内垃圾不多,但周围都有垃圾。学生像终于抓住了想象中的目标,个个惊叫不已。于是,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垃圾不在桶内而在桶外?一个学生看着桶边的一次性杯残汁说:“肯定是杯内有水,所以连杯一起扔到了地上。”另一个学生指着一袋破碎的猪血说:“很明显,这是买菜的人不小心摔了袋子,于是没捡就走了。”沿着市场往北绕,很可惜,没有看到垃圾桶,倒是发现了两辆空了的垃圾车。但是,沿途都是一堆堆垃圾。在市场西面,有和一个垃圾桶一辆垃圾车;南边,除了随处可见的垃圾堆,没见到垃圾桶。
第二站是珠光大街。因为这条街道是洛阳镇商店最密集的地方,街道又宽又长,人来车往比较多,所以把全班分成两队,秦老师和我各带一队。我领着男生队调查街道东侧。有了第一站的经验,这次学生找准目标观察又仔细又迅速,一路过来,统计到东侧共有七个固定垃圾箱,八个移动垃圾箱。因为路边清洁工正在清理垃圾,所以大多垃圾箱内较干净,但周围还是有垃圾。最大的发现是在一个水泥池里扔满了垃圾,桶边草坪内也有。
穿过人行道进入东都路北侧。从中国银行到麦香城蛋糕店一共统计到四个固定的、一个移动的垃圾桶。在银行门口,学生发现在一个打扫干净的垃圾箱边有一大袋垃圾,为什么不入箱,唐冬最先想到是因为垃圾袋太大放不进垃圾箱。于是学生们开始考虑垃圾的设计。但奇怪的是,在繁闹的苏果超市周围竟然一个垃圾桶也没有。
最后调查的是洛阳南街,不知是否因为这条路上有乡镇府和影剧院的缘故,短短一条路有七个固定的、五个移动垃圾箱。同样,箱内较干净,周围有垃圾,有的是因为垃圾箱破了,有的是因为垃圾箱内没有垃圾桶,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乱扔。
回到车上,学生忙着交流各自搜集的信息。
回到教室,稍事休息,全班便开始讨论整理调查结果。首先汇总的是各街道、区域统计到的垃圾桶数量。接着,学生分析了垃圾不入箱的原因,主要有八类,他们观察的细致,考虑的也较全面。然后,我让他们提出在这次调查中的疑问,他们说了五项。
最后,大家都深切感到仅凭这一次调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应该有不同的情况。所以希望在更多次更多种方式的调查下能有新的发现。
(但是苦闷的是,进行到这一步竟很迷惘,不知下步该如何去做。因为全班人人参与,牵涉面大不说,还要影响学习课程。最担心的是,研究方向错误,到时该如何收场。)
4、3月28日,问卷调查;4月9日,汇总统计调查问卷。
利用星期天,全班学生再次来到洛阳镇各主要街道,向居民们进行问卷调查。这次活动四小组各自行动,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两百份的调查问卷。4月9日,全班对问卷调查情况做了汇总统计,两百份问卷显示:64.5%的人认为垃圾不入箱的原因与公民素质有关,17.5%的人认为与垃圾箱的位置有关,12.1%的人认为与垃圾箱的数量有关,7.5%的人认为与垃圾箱的形状有关。这次问卷调查使我们对研究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在问卷调查后的活动日记中写道:“没想到遭到了拒绝,我沮丧极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振作精神,来到下一个商店进行调查,因为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
5、4月9日,镇政府领导来校接受小公民采访。
上午10点,为配合我校五(1)班“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的开展,镇政府姚镇长携同环卫所殷所长、毛主任亲自来到我校,接受了小公民们的采访。
采访前,班长王舒艺先首向领导叔叔、阿姨们讲解了什么叫“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此次活动的主题。接着,活动第一小组组长林爱雪介绍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进程。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四个活动小组的代表们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殷所长和毛主任就小公民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尽的解答。最后,姚镇长向小公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在讲话中说道:“我们生存环境的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这一代身上,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点滴做起,从小养成优秀的卫生习惯,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此次采访,这些小公民们俨然成了一位位小记者,为自己的研究活动采集到了一份份详实有力的资料,大家更深深地感受到了镇政府领导对本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以及对青少年们深切的关怀,对开展好后续活动也信心满怀。)
6、此后的近一个月,活动陷入了迷茫、痛苦期,因为大家都不知如何查找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缺了这一步,就没有探讨问题解决策略的合法、有力依据。于是,再次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他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同时,学生们走进网络、书籍,利用各种途径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搜集和学习,并进行分析。每一个小组都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编和整理,关键处还做了批注,资料详实。(活动这才得已继续。)
7、5月6日-25日,寻求解决策略、制定方案。
全班同学经过多次认真思考、讨论,制定了三种具体方案。
方案一,针对公民素质:(一)、通过宣传唤起居民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们的环保觉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从而做到不乱扔垃圾,使垃圾入箱。在这方面从两方面行动:1、制作、投放环保标语;2、向洛阳居民写一封倡议书。(二)、希望镇政府、环保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必要时增设处罚条例。
方案二:针对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和数量:根据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和数量这两方面,设想了根据实际需求来配备移动垃圾桶的策略。
方案三:针对垃圾桶的形状:“问卷调查”显示,垃圾不入箱与垃圾桶的形状、设计也存在一定联系。针对这一情况,学生们设计出了“脚踏式垃圾桶”草图。另外,实际观察、调查也表明,人们不愿把垃圾扔入垃圾箱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垃圾箱垃圾桶外表太脏,太破,所以针对这点,学生还提出了另一个策略,就是让环卫工人坚持定期擦洗、维修垃圾箱,让人们不再排斥垃圾箱,有“垃圾入箱”的意念。(学生的想法很有针对性,很全面。)
8、6月9日-11日,实施方案。
9日上午八点,学生代表向政府部门、环保部门提出方案,得到答复。11日下午,全班学生来到洛阳镇各主要街道投放环保标语、发放倡议书。(累极,走了半天,回到家后发现袜子底竟然磨破了。)
9、6月18日,举行听证会。
下午1:00,我们五(1)班公民实践教育活动——“关于洛阳镇主要街道垃圾不入箱问题的研究”听证会在学校行政楼二楼多功能室准时举行。五(1)班全体学生、洛阳镇政府副镇长姚国强、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张新东校长、洛阳镇环卫所所长殷正平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各校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听证会。
听证会上,学生们结合展板,分组向来宾们介绍了三个月来全班调查、研究、探索的经过和成果。面对听证代表们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学生们沉着思考、讨论,机智应答,赢得了来宾们的一致赞赏。
10、活动反思。
活动进入尾声,我又指导学生写反思性日记。通过反思,同学们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记录了下来,将自己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表达了出来。
二、反思与评价
1、 在学校里,学生真正的公民生活很缺乏。我感到,参加“关于洛阳镇主要街道垃圾不入箱问题的研究”这一活动,不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生活环境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青他们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2、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各位同学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他们的收获也是独特的。因此,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位同学的个别差异性。
3、我们不能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参加活动即可”这一浅层次上,而要让学生在活动之前、活动之中、活动之后学会设计、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创造。并不是去调查了、去采访了,活动就结束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你体验到了什么?你感悟到了什么?你在活动中有什么更深入的思考?
4、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活动中,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能力的过程,培养他们公民素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中,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进行,老师则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5、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考察、调查、采访、搜集、查阅、设计、反思,等等,无不重视“体验”。不活动就没有关于这一专题的真切体验,在活动中不思考或在活动中仅进行浅层次的思考就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因此,我们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向政府部门就某一项政策提出建议。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有了更高的立足点和支撑点,做到高瞻远瞩。没有思考,很难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生成;没有生成,就没有发展。
参加这次活动,我和学生们都接受了一场洗礼,享受着其中的快乐和成就感,获得了这些书中所没有的知识和财富,当看到他们思索时的愁眉苦脸和取得成绩后欣慰的笑容,我也明白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真谛。
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