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三院文化 活动快讯 七彩队日 家长学校 班主任俱乐部 队员充电站 首页
活动公告: 三(10)道德讲堂《好习惯善善》洛阳中心小学开展民间故事演一演比…“阅神话,巧创作”“书香润童心,悦读筑梦想”洛阳中心小学举行新学期班主任(辅…让法治的种子在每个孩子心中生根发…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少先队>>七彩队日>>生命阳光
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发布时间:2011-03-09   点击次数:   作者:殷立新   来源:本站原创

 

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在书中第二章有这么一个故事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与思考。
    有一次苏萑姆林斯基去听一位教师的历史课,这堂课讲的非常成功。于是他便问这位教师:“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教师说:“我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备这节课的”。我很奇怪:“怎么用一生来备一节课呢?”。我在书里找到了答案:“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这段话,讲到了教师的读书问题,另外,还有多处提到教师读书,以及学生读书的问题,苏藿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有一百章,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我们教师是如何读书的呢,我们教师读了多少本教育名著,仅靠书本,实践证明,如果教育仅局限于书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更是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报有这样一段话:“教师不读书,已是教育发展的严重瓶劲。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朱永新教授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朱教授是非常重视读书的,新教育六大行动中,他最重视的是营造书香校园,是新教育实验的支柱。
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和自我超越的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这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传播的是知识,也是在传播做人的道理,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的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在从事着塑造学生灵魂的光荣的、坚巨的使命。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30岁时就被破格晋升为特级教师,在此前六年的时间里,她听了1000多节公开课,阅读了300多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和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有一次别人问她的课讲的为什么如此生动和精彩,她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窦老师引用陆游的诗告诉了大家她成长秘密,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想要上好课,成为名师,必须有广泛的阅读,仅仅依靠教科书,是无法教好书的。
教师同仁,行动起来吧,捧起书本来吧,胸藏万卷凭吞,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让课堂因读书而充满生命力。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武进区洛阳镇永安里路145号 E-mail:wjlyxx@wjedu.net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