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3-04-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幼峰
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反思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陈幼峰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不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让我们老师伤透了脑筋。我曾经问过其他教师,他们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回答往往是多练习,但这样的做法效果不是很明显。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 注重口算,夯实基础
从1950年《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出台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部分地区的正式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已先后更易了9次,经历了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改革过程。在这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呈现了“两削弱”与“多方面加强”的趋势,而“两削弱”体现在珠算与笔算上,但是对于基本口算却从未削弱。
“万丈高楼平地起”,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学生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方法,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要提高口算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出现口算错误都是由粗心造成的,因此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我在让学生进行口算前,总会先问学生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会回答要看清数字,看清运算符号,做完以后要动笔检查,通过每次让学生像这样“喊一喊”,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口算时细心、认真的习惯。
(2)加强操作,建立表象。口算是从10以内的口算开始的,要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等,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熟练掌握、记忆10以内的口算,为以后的口算打下扎实基础。
(3)注重计算方法。口算的速度和准确通常和方法息息相关,要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的计算方法,如“破十法”等,还可以让学生记住一些常用的数据,如75+25=100,45+55=100, 25×4=100,还有有关“0”、“1”的计算特征,如1乘任何数都得任何数;任何数除以1都得数;0乘任何数都得0;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熟记这些常用的数据和计算特征,有助于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4)注重差异,细水长流。有些教师在学生做完口算练习后,只是简单的校对或让学生自行校对,对于出现的错误也只是让学生课后改正,没有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有些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能不是简单的粗心大意造成的,教师对于这样的情况就应该给于个别辅导,而不能一笔带过。此外,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下子能达到的,要进过长期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能持之以恒,细水常流,稳步提高口算的能力。
二、 联系情境,弄清算理
小学数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阶段,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探索,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刻,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很大帮助。
苏教版新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每次新知识、新问题都是伴随着情境出现的,而有一部分教师在引用情境导出问题后,就把情境和问题分离开来,其实很多时候,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计算时,情境的应用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情境“订一份牛奶每月28元,一年要多少元?”,算式是28×12,在教学竖式计算时,28×2是什么意思, 28×10又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两次计算的结果加起来,如果光是老师在讲,大多数学生可能并不能理解这部分内容,但如果让学生结合情境去讨论、思考、交流一下,学生就能会发现28×2表示两个月的牛奶费,28×10表示十个月的牛奶费,把两次计算结果加起来就是12个月也就是一年的牛奶费了,可能有部分学生不会用语言完整地说出来,但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他能够感悟到一些东西,尽管这些东西还是模糊的,但却能够给学生理解算理提供莫大的帮助。只有在学生真正弄清算理的基础上,才能牢固掌握计算方法。
三、 分析错误,对症下药
计算是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但就是这部分往往会被人误解,有些学生和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无非就是那样,让学生学会了算法,多做做就行了,就算错了也只要学生下次认真就能做对了,但是这种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认真不起来,老是要出错,这时教师往往是很无奈,只能责怪学生太粗心,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粗心这一借口来敷衍自己的错误,殊不知在这错误里面隐含了多少因素,所以我们不能仅靠主观判断,而应该仔细分析、归纳学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在教学计算时,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和总结了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原因。
(1) 记忆的干扰
心理学上提到,遗忘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干扰抑制,而干扰抑制又可以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在学习中,这两种干扰抑制经常影响学生的学习。
案例一:400÷8=200的错误,这种错误粗粗的一看,会让你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而且出现的人数还不在少数。后来我经过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学生在做这道题时想到了“二四得八”这句口诀,是先前学过的乘法对这里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产生了干扰,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我就通过设计相似的、针对性的练习把学生从错误中引导出来。
案例二:45+3=78的错误,很明显,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混淆到了加法中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时,一再强调要用个位上的数分别去乘上面的两位数,这样就造成了对先前加法运算方法的干扰。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缺乏对比,让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认识,因此我们就要加强对比,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穿插一些加减法的习题,给学生一个参照对比的对象。
(2) 定势干扰
定势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在数学上表现为当学生学会一种运算定律后,他会对类似的习题产生思维定势,往往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30+10×10+20,学生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容易把这道题做成(30+20)×10;又如256-30+70=256-100=156。其实,这时学生的思维被老师强调的简便计算所影响,这种影响引导着他们走向错误,作为教师就要加强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方法的比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当然,学生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因为别的原因导致的错误,但我们教师只要帮助学生找到了错误的根源,纠正了错误,学生就能在计算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总结学生错误的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