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学论文>>文章正文
浅谈小学生拓展性阅读的指导
发布时间:2012-11-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宏伟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需拓宽
——浅谈小学生拓展性阅读的指导
 
【论文摘要】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研究,是我校市级课题。在研究进程中,笔者着力研究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的指导方法。经历一年多的实践,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对语文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课外阅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所赘述的就是笔者的一些初研心得。
【关 键 词】 小学生课外阅读    拓展性阅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研究,是我校市级课题。笔者认为,从课内的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不失为指导孩子课外阅读一种好的方法。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广阔的天地……”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这种教学手段无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学会运用已学的课文知识去鉴赏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畅游书海,其乐融融。
一、以兴趣为基本,让小学生迷上阅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激发小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使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1.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在向学生布置新课的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预习任务外,还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布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预习时,老师可围绕“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或“他曾受到什么刑罚?”这两方面创设悬念,让学生查找有关介绍司马迁方面的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小结延续。即教师在课文小结时,围绕本文的的写法,学法,对文中有疑难的地方寻找课外解决,例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课文对金字塔工程的宏伟与精巧,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这两个方面内容介绍得较具体,而还有一些同学对古代建造金字塔的劳动者吃些什么?一天干多长时间?建造一个金字塔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同样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查阅有关于这一方面的一些书,学生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二、以活动为媒介,让小学生爱上阅读。
1.开展“好书大家读”活动。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因此,我们可以调查学生身边的好书,如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传记如《居里夫人》、《世界名人故事》等。这些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伟大的成长足迹,展示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体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执着追求。读这些好书能给学生直接树立榜样形象,得到感染和启示,能自觉将自己与这些人物作对比,找到契合点,找到奋斗点,从而走好意义人生的每一步。利用品德课,给学生介绍中外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并适时组织大家交流读后感受,品析一本好书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去阅读更多的好作品。“好书大家读”能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有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2.开展“成果展示读”活动。
①阅读学生自主编辑的班刊。 班刊是由学生自己选稿、自己编辑,自己出版的一份“非正规刊物”,但由于班刊的编者、作者、读者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学生对于自己的这一份刊物十分喜爱。我们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自主编辑出版班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班刊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栏目众多;从只是习作到包含科技小论文、小实验、小幽默;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孩子们拿到班刊大反应是爱不释手,一读到底,百读不厌,它的效果是令人欣喜的。
②阅读学生自己编辑的作文集。 让学生“编辑自己的作文集”,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发现,学生编辑的作文集有许多闪烁着新思维火花的地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三、给予方法指点,让小学生学会阅读。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精读带博读,以课内带课外,凭的就是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的方法这一纽带。语文阅读方法很多,因文而异,针对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我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比较可行:
1.迁移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能力和知识的迁移。阅读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方法,主动把握理解的契机。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及时在课外读物中得到运用,牢固掌握学习的技能。
2.圈点摘录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重点段,也可用于全文,常与其他学法交叉使用(比如常用的“三读三学”、“四读四学”)。“圈”要求符号尽可能同意,这样便于集体交流,对于较典型的课文,教师还要“下水”圈点,划注张贴,让学生观摩。“摘”什么?摘好词好句(便于日后写作);摘文中的疑难之处(便于有针对性的解决)。
当然,在开展拓展性阅读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好延伸的“材”。
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我们作如何选择呢?随随便便顺手拈来,显然过于草率,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延伸的对象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2.拓宽延伸的“路”。
课外延伸的“路”有很多。从延伸的主体来说,可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更不要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后,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从延伸的材料来说,可以是音响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影像资料。从资料的来源来说,可以是从网上下载而来,可以从图书馆寻觅而来,可以从不同学科中来……不断拓宽延伸的“路”,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拓展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相比较课文阅读来说,在拓展阅读中,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顾问、一个帮手,要尽可能提供多方面多类型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图书互助会、班级图书角等,定期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篇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定期组织“阅读成果展示会”“我向同学荐本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当然,在开展拓展阅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作新陈代谢的处理,大胆舍弃一些落伍的陈旧的内容,切实做好“减法”,使学生能腾出时间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和材料。
      同样,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只是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我们的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用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