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生成语篇
发布时间:2012-1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炅莹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生成语篇
——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六年级教材为例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朱炅莹
摘要 本文从处理好生成语篇的关键点着眼,谈如何点点用心、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搭建支架、铺设台阶,直至顺理成章地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构建成语篇。从而,促使学生掌握好英语语言知识并形成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生成语篇 教学实施 处理好关键点 分步写作
《新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对小学阶段写的技能作了如下要求:1、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2、能写出简单的问候语和祝福语。3、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语句。
语言学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必须以大量可理解的英语语言信息输入——“听”和“读”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仅仅靠语言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出——“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形成。而且,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创作英语语篇包含多维度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在掌握写作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如若没有周密的计划、有效的方法以及步步为营的部署实施是很难奏效的。
因而,在实施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一、备好“满汉全席”宴。
有一部电影叫《满汉全席》,满汉全席宴是一种巨型宴。这种宴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擅于烧烤、火锅、涮锅,又显示汉族烹调特色,扒、炸、炒、溜、烧等皆备,菜品口味也极丰富。
用“满汉全席”宴有些夸张,但教师要准备在实现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中给学生吃1-2顿“大餐”。“如何备课”是教师的必修课题,这里从宏观的角度来谈谈笔者的一些备课想法和理念。
(一)“巧借东风”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
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英语课聚集了色彩、声音、动画等于一身,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会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有时实际情况并不允许。那就尽量运用体态语、简笔画、图片、卡纸等共同诠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2、共享资源优势,开阔视野,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计算机以及网络的风行促使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成为一种时尚和本领。只要找对找准资源,我们的教学设计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意念中能尽善尽美。同时,我们身边的同事正如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各有特色和千秋,如果善于取长补短,传说中的“神话”很快回归现实上演。
(二)“恪守原则”法。
该组合哪些板块或整合哪些内容进行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的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又该用五个、六个还是七个课时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由于不同的达成目标、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等等因素,答案也是千差万别的。
一个单元的课时之间只是步骤不同,但是每个步骤需要恪守一个原则: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好语篇的大厦。
(三)“由林到木”法。
在备某一课时时,一定要先有此单元的整体设计框架。其实,教师心中还要有本册教材乃至整套教材的全局观。正如:心中先有整个“森林”的规划蓝图;再考虑这片“林区”;继而,单个的“树木”如何排布,才不至于影响整片“森林”的完美景观。
(四)“确认问题”法。
上课前,确认一下以下问题:整个单元设计好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已经确定?甚至也找准了生成语篇的关键点?……
(五)“依据标准”法。
接着,依据好课的“真实性、合理性、人文性、效果性、效率性、魅力性”等标准来综合实施我们的教学。
二、处理好生成语篇的关键点。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六年级教材的非复习单元有8个板块,各单元的结构和数量基本雷同。针对教材每个板块的个性特点,怎样确定生成语篇的关键点呢?又如何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这些点呢?
(一)对准基本点。
以PartB为例,B部分呈现的都是单词或短语,而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元素,也是形成语篇的较小单位。词汇掌握得好,是学生构建语篇的前提和保证。正如“建房子”,根基没有夯实,怎么可能搭建成万丈高楼呢?词汇的掌握正是构建语篇前“夯实根基”的阶段,这一点比较关键。
横看还是纵观整套教材,几乎每单元的每个部分都有生词、生短语或生的句型。遇到它们怎样处理呢?
1、“面面俱到”法。
努力把跟这些词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尽量厘清。如:读音、构成、拼写、意义、用法(①单复数②易混淆的词汇和短语:exciting和excited;quiet和quite;ago和before;in front of和in the front of;how many和how much等)……
2、“蜻蜓点水”法。
实际运用教材时,也会遇到一些词汇,很难用到和用好它们。在5A Unit9 Shapes的PartH里,会学到‘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歌谣。自然,会接触到‘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和‘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这两句。想让小学生熟练运用上这两句,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同样,在6B Unit1的PartH,会学习一首歌‘I wish I was taller’。歌词牵扯到虚拟语气的表达,爱动脑筋的学生会问些问题,碰到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恐怕你无论怎么讲解,他也只会“不知所云”,更谈不上得心应手地运用了。
笔者遇到这些词汇和句型时,只要学生会读、会唱,理解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去提进一步的要求了。
3、“形影不离”法。
教单词和短语时,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Parts(B&C)的联系非常紧密,可以两者结合,放在同一课时处理。这样操作的优势明显:①给学生提供了词汇的使用环境,有助于理解和记忆。②学生阅读时,较多信息量的输入为学生的语篇输出提供了一些可能和帮助。
4、“有章可循”法。
在6A Unit2 Ben’s birthday的PartB,会接触到“月份”的单词。这些单词既长又不好读,更不好记,但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它们在个性中存在共性:January和February都是以uary结尾的;June和July都是以Ju开头的;September,October,November和December都是以ber结尾的。
5、“总结归纳”法。
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合并同类项。如:有规则变化的动词过去式的发音规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的构成规律;由基数词变成序数词的变化规则等都需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
6、“实战演练”法。
对于新授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教”和“练”相结合的手法,对学生当堂进行“实战演练”,协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在教学6B Unit7的PartA时,会遇到‘You both have the same hobbies.’这句,为了让学生对‘both’和前面学过的‘all’不会混淆,笔者设计了较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来“小试菜刀”:
① His parents are_____teachers.
② Liu Tao, Gao Shan and Peter are _____students.
③ My father and I _____ like jogging.
④ The boys in my class _____do well in the high jump .
7、“运用chant”法。
chant读起来琅琅上口,也很好记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编写得巧妙能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立竿见影。
学到5B Unit3 Hobbies时,会接触到take photos,go shopping,collect stamps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组;PartC会操练到I like … He/She likes … 这时,可以编一个揉合词汇和句型的chant来调控课堂的节奏,增强学习的效果。
take photos, take photos, he likes taking photos.
go shopping, go shopping, she likes going shopping.
make clothes, make clothes, I like making clothes.
grow flowers, grow flowers, they like growing flowers.
collect stamps, collect stamps, you like collecting stamps.
make model ships, make model ships, we like making model ships.
其实,处理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二)适度补充点。
补充一些词汇,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同时,注意以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标准给它们分门别类。学生学会运用后,能避免表达的单调性,为生成的语篇增色添彩。
1、补充单词。
5A Unit9 Shapes的PartB是有关形状的6个词汇,这时可以补充heart(心形)和oval(椭圆形);6B Unit1 Who’s younger?的PartB是有关形容词的原级和比较级,这时可以补充strong和stronger的反义词weak和weaker ,heavy和heavier的反义词light和lighter;学到6B Unit5 The seasons的PartB时,可以补充snowy和foggy ……
2、补充词组。
在6A Unit5 On the farm的PartB会接触到water flowers这个短语,可以扯出water trees;学到taste oranges,可以顺带taste apples,taste an apple/orange等;学习6B Unit5 The seasons时,会接触到make snowmen(堆雪人),这时会很自然地想到与make snowmen联系密切的have snowball fights(打雪仗)……
3、补充句型和语篇。
5B Unit7 A busy day的PartC会接触到It’s time for …,这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顺带出It’s time to…的表达。5A Unit4的PartE是一篇短文(海伦的介绍),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提供类似的范文(见下方)为学生的语篇创作铺路搭桥:
Hello, my name is May. I have a cousin, Peter. He often lives with us. My parents are both workers. My mother doesn’t work on Saturdays or Sundays, but my father works every day. They like cooking nice food on Saturday afternoon, but Peter and I don’t. We like playing with yo-yos. In the evenings Peter and I watch TV, Sometimes we play some computer games, but my parents don’t. They like reading and walking.(范文)
可以补充的内容还有很多,学到6A Unit6 Holidays时,可以补充Thanks- giving,April Fool’s Day等节日。如何补充又补充多少,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更依赖于在实践中用心体会和注意总结。
(三)灵活变化点。
变化短语,变换句型,寻求同种意思的多种表达,为高质量的语篇输出创造可能。
1、词汇的变化和拓展。
5A Unit1的PartA里,会接触到‘They are happy to see each other again.’这句。为了熟练掌握each other,可以让学生尝试表达learn from each other(互相学习),help each other(互相帮助);从all the students变换成all the classes;从play on the swing(荡秋千)拓展到swing your arm(挥动你的手臂);从make clothes变换成make coffee;从play(玩) with me延伸到play(播放) some music ……
2、句型的仿写和转换。
①“举一反三”法。
让学生模仿结构,将‘I’m Helen Brown’变换成‘She’s Nancy Black. / He’s David Black. / It’s Mimi. / I’m Wang Bing.’;由‘They like swimming on Saturdays.’变化成‘She likes jogging on Sundays. / He likes running in the playgrond after shool. / My parents like reading newspapers in the evenings.’……
②“殊途同归”法。
运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由I’d like … 联想到I want …;由She’s good at … 变换成She does well in …;表达“我热爱运动”时,可以用‘I love sports. / I like sports very much. / I enjoy sports. / I spend much time doing different sports.’同理,用‘She runs faster than me. / I run slower than her. / I don’t run faster than her.’都能表达“她跑得比我快”。
③“浓墨重彩”法。
遇到一些很典型的话题,要作为经典的范例重点操练。
在6B Unit2 More exercise的PartF(Picture1)里,笔者尝试用多种表达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写下来:
Ⅱ The boy flies the kite lower than the girl.
Ⅲ The girl’s kite flies higher than the boy’s one.
Ⅳ The boy’s kite flies lower than the girl’s one.
Ⅴ A: Whose kite flies higher/lower, the boy’s or the girl’s?
B: The girl’s / The boy’s does.
Ⅵ A: Who flies the kite higher/ lower, the boy or the girl?
B: The girl/ The boy does.
Ⅶ A: Does the girl fly the kite higher/ lower than the boy?
B: Yes, she does. / No, she doesn’t.
Ⅷ A: Does the girl’s kite fly higher / lower than the boy’s?
B: Yes, it does. / No, it doesn’t.
Ⅸ The girl is flying the kite higher than the boy.
Ⅹ The boy is flying the kite lower than the girl.
……
(四)有效巩固点。
课上得成功,只能算成功了一部分,剩余部分的成功还要依靠有效的巩固和复习来获得,甚至还要仰仗周期性的、长期性的不懈努力才能拥有。
1、“趁热打铁”法。
当天所教的词汇、句型、短文等,一定要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巩固。比如:①用单词或短语造句。②用“中译英”的形式强化一些短语和句型的表达……
2、“教练一致”法。
课上所补充的内容要及时巩固和复习,否则,还不如不补充;尤其是刚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与课后所复习和巩固的知识点也应该保持高度一致。
3、“对症下药”法。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点等,应该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
4、“一网打尽”法。
对于教材上的练习,利用课上或课后的时间让学生悉数“品尝”。
5、“形式多样”法。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丰富多样,所采取的复习和巩固方法也应该灵活多变。
①听、读和背。
对于当天所教的词汇、句型和语篇等,要让学生在家多听(磁带、点读机等)、模仿性地跟读、努力会读、尝试熟读,再在图片或关键词的提示下试着背诵。
②抄和默。
抄写和默写什么?如何抄写和默写?都是挺有讲究的。
A循环记忆法。
重要的词汇、句型和语篇,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找到一些。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亲自界定要求和范围,并引导学生周期性地反复背诵、默写、听写。
B复现扩张法。
Ⅰ增强单词的复现率。抄写和朗读每个单元的每个部分出现的词汇语块和意群等。这里的意群是指决定英文节奏与流畅的单位,可分为两类:
一是由短而完整的句子形成:She likes swimming.
二是由长句中的部分形成:Last night,/ my mother read a book / in the sitting-room.(可分为3个意群,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Ⅱ发展和扩大词汇。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摘抄《非常课课通》等手边资料上的词组和句型,借以扩大词汇量,拓展视野。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时候,就应该“雁过留声”、“阅读留痕”。另外,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加强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增加了参考和仿写的例子。
自然,对于课外阅读材料或者拓展材料中的词汇和短语,教师可以附加条件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己圈定。
③仿写和创作。
这两种形式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创作。但巩固的知识点较全面,也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至于怎样仿写和创作,下文的“语篇形成点”里会详细介绍。
巩固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像巩固neck,arm,shoulder,finger等词汇时,可以让学生画出人体的简笔画,在画上标注英文单词,然后再用手摸一摸、指一指或者说一说。);动一动、演一演(主要适合一些动词drink,draw,write,jump等和形容词tired,ill,hot,cold,hungry,thirsty等的巩固。)……
采用何种形式,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和所要达成的目标而灵活应对。
(五)讲究策略点。
1、“弥补挽救”法。
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是参差不齐的。留意那些接受能力不强和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可以利用早读或留出课上的部分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点。否则,这帮学生只会越来越差,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了。
2、“分层分级”法。
在上文的“浓墨重彩”里,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表达进行了“思维发散”练习。布置作业时,提醒学生还可以用否定句表达,不固定学生写几种,提倡愈多越好,最好能超过老师,但至少要表达出规定的几种。这样,能激发要强的学生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和锐气。同时,也让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3、“全员参与”法。
在课上,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注意让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提高它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总之,每位同学要在课上和老师的眼中找到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
4、“跟踪追击”法。
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一定要在2天内进行检查和核实。如:①学生读背的任务完成了吗?②学生听写和默写的任务完成了吗?……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5、“授之以渔”法。
注重培养学生一些优良的习惯,提升学生一些必备的本领和素质。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会使学生如虎添翼。如:学会预习;学会记笔记;及时整理、复习;具有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6、“水涨船高”法。
在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单元的短语、句型以及相应的语法知识等的情况下,要就势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生成语篇。
(六)语篇生成点。
语篇的生成应该循序渐进,到达“水到渠成”的境况是最理想的。
1、语篇的改编。
①形式的变化。
由对话改编成短文。如:将PartA的对话形式在图表或关键词的提示下以短文的形式复述出来。自然,根据操练和强化的侧重点,也可以将短文改编成对话等。
②人称的变化。
学习6B Unit3 Asking the way的PartE时,可以让学生将第一人称变换成第三人称。练习时,学生会发现相应的人称都需要调整。另外,变换人称常常会牵扯到实意动词的形式变化。显然,这种训练比单纯地抄写在难度上和广度上要大得多。
③长短的变化。
Ⅰ添加连接词。
6A Unit2 Ben’s birthday的PartF(Ask and make)呈现了制作生日卡片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添加连接词,形成一个连贯的小语篇。如:
(First)take a piece of paper, (and)fold it in half, (then)draw a picture on the card. (At last), write a message inside the card.
Ⅱ由长变短。
学生在理清语篇的脉络后,将PartA的较长对话借助一些关键词的提示概括出来。
Ⅲ由短变长。
以5B Unit3 Hobbies为例,为了复习和巩固Parts(B,C)的词组和句型,笔者引导学生编写了以下对话:
A:Hello, xxx. Do you have any hobbies?
B:Yes, I do. I like taking photos.
A:What about Dandan? Do you know?
B:Yes. She likes going shopping.
A:How about Yangyang?
B:He likes making model ships.
A:And Pingping?
B:She likes growing flowers and making clothes.
A:Oh, I see. Thank you.
B:Not at all.
划线部分和人称代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仅如此,笔者又引导学生将对话改写成短文。
My classmates have many hobbies. Dandan likes going shopping. Yangyang likes making model ships. Pingping likes growing flowers and making clothes. …
以上对话和短文是以“同学”为谈论的对象,还可以自然过渡到“谈论家人”。如:My family have many hobbies. My grandpa likes … My grandma likes … My father … My mother … I …
④仿写。
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指导时,可以提醒学生:结构不变,句子的某些部分改变;增加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等加强修饰,让文章更加生动优美……
学习5A Unit4 Halloween的PartE时,先引导学生变换短语和句子,在上文的“举一反三”里已提及,接着给学生呈现了范文(见上文“适度补充点”里的“补充语篇”。),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情况进行了仿写。
再比如,6B Unit5 The seasons的PartD是有关马丽在广州的四个季节里所进行的不同活动,为了巩固询问季节的词汇和句型,当时引导学生联系本地或家乡的特点进行了仿写练习。
2、语篇的整合和创作。
可以将某个板块的对话添加一些,变得更完整;也可以将教材上内容相关联的部分重新整合,让内容更贴近现实;还可以先确定要训练的知识点,理清写作的主线,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尽情发挥。
①重组板块。
首先,教师的师范引领要到位,而学生也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这种练习适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或同桌之间互助。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范文协助。比如:5A Unit6 Doing housework的Parts(B, C&D)可以整合在一起。同伴之间合作后,部分学生口头呈现了所创编的对话。之后,笔者提供了以下对话供学生参考:
A: Hello.
B: Hello. Is that Honghong?
A: Yes. Where are you now, Yangyang?
B: I’m in the playground. What are you doing?
A: I’m reading a storybook in the classroom.
B: What is Dandan doing?
A: He’s drawing a picture.
B What about Lanlan?
A: Sorry, I don’t know. She’s not here.
B: Yunyun,Meimei and Shanshan are running in the playground. Come and help them, please.
A: OK, we are coming soon. Bye.
B: Byebye.
学生操练对话时,教师面对学生表达时显露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措施。课后,学生要继续完成没有完成的写作任务,写到习作本上。根据实际情况,接下来教师可能还要提供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得以巩固和提高。
②“串珠成链”。
6B Unit8是个复习单元,PartC包含了许多的单词和短语,并且还分门别类地合并了同类项。为了让学生能用好、用全这些词汇,先找到串联它们的主线“谈论周末活动计划”,然后“串珠成链”。当时,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后,笔者提供了下文的对话供学生学习和模仿:
A: It’s time to go home now.
B: Ok, let’s go.
A: Today is Friday. What’re you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
B: I’m going to finish my homework first. Because I’m very busy this weekend. I’m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tomorrow morning.
A: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B: I’m going to water flowers and collect eggs.
A: By the way,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aturday afternoon?
B: I’m going to the Sports Club. I’ll play volleyball first and then swim there. And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unday morning?
A: I’m going to the Music Club and take part in a concert. I’ll sing and dance. Will you go with me?
B: Yes, I’d love to.
A: That’s good. And I’m going to have a picnic on Sunday afternoon. Will you join me?
B: Sorry, I can’t. I’m going to stay at home and help my mother do some housework. Then I am going shopping with my parents. Well, I’ll also draw a picture and do some Maths exercises.
A: Oh, I see. How about meeting in front of Xinke Bookshop at 7:45 on Sunday morning?
B: Ok. See you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See you.
这个语篇较长,主要运用了一般将来时,将C部的各类词汇都运用到了。因为是复习单元,学生在前面的Unit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里,对一般将来时已有了全面的熟悉和运用。因此,实际操作时,笔者的步骤如下:
先让学生弄清笔者的要求:
参考例句,用上每一组的词汇,围绕“谈论周末计划”这个主题,编一个不少于6-7个回合的对话。
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创编对话。
接着,依据学生创编的过程和呈现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然后,把自己准备的这篇范文“大餐”呈现给学生。同时,借用这篇对话的表达,提醒学生注意语篇的上下文连贯和逻辑关系,避免自相矛盾,并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词汇和句型。
再让学生利用课上或课后的时间把它写出来。
最后,学生习作上交。自然,免不了批改、讲评、改正、批改等一系列的反馈性活动。
③分步创编。
让小学生完成英语写作任务难度较高,他们不够丰富的知识面、不太发达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生活经验缺乏等等因素让辅导老师很有受挫感。其中,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思维就让教师有些举步维艰。
因此,这里涉及到“分步写作”的问题。
第一次的基础创作:
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即使本单元的某些部分还没有完成,但并不影响学生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写作任务时,教师要根据本单元的重要语言点,精心设计写作任务,并做好过程的师范和引导,让学生抓紧练笔。
6B Unit1 Who’s younger?主要是有关形容词比较级的运用,可以用‘My friend and I’作为习作的题目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比较级的掌握。此次,要求不要太高,必要时可以提供合适的范文来师范引领。如:
My friend and I
My friend is May.
She’s older than me. But I am taller and fatter than her. So she’s thinner than me, and her legs are shorter than mine. My hair is longer than hers. My eyes are bigger than hers, too.
We’re good friends.
第二次的巩固性写作:
经过教师的师范引领之后,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如: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时、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等)认真地进行了写作练习。教师也及时地悉心批改了,包括在“建立的错题库”里,整理和记载学生所犯的典型错误,并集中讲评,再将学生改正后的作业批改完毕。
学生是否就此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呢?下次写到同样主题的短文,是否就“高枕无忧”了呢?
现实的情况不容我们乐观。测试时,遇到曾经操练过的写作任务时,较多的学生往往会“旧病复发”。具体表现在:条理不清、思路狭窄、词不达意、“中式化”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导致语法错误严重……
还以6B Unit1 Who’s younger?为例,为了巩固第一次的写作成果,第二天接着写“姊妹篇”,同类型但不同题目的习作。要求学生还是运用比较级的表达,题目可以在所给范围里自由选择。如:My cousin and I / My teachers / My parents / My grandparents / My mother and my aunt / My father and my uncle等。
同样,还可以用相应的范文引领和师范。如:
My parents
My parents love me very much.
My mother is a worker, she’s one year older than my father. My father looks taller, he’s 12 cm taller than her, so his legs are longer than hers. My father is also heavier than my mother. And he's stronger than her, too. He looks very smart. His eyes are smaller than hers, but they’re brighter. Of course, his hair is shorter than hers. My mother is pretty, I think. She’s a good cooker, and she’ s much more careful than him.
I love my parents, I love my family.
这篇范文显然比第一次的难度更大。在‘he’s 12 cm taller than her.’这句里用到了“高12公分”;在‘and she’ s much more careful than him.’里,涉及到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的构成以及“细心得多”的表达。如果想让学生用上这些相关表达,最好在提供范文前,牵涉到的语言点已经通过造句、中译英等的练习操练过。自然,也可以在提供范文时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模仿练习,如果讲解和操练不充分,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同样要面临及时的批改、有针对性的讲评、学生再次改正以及改正后的批改等一系列的反馈性活动。
第三次的提高性写作:
大多数同学经过第二次写作后,已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表达。
没有语法错误、没有“偏离主题”的小学生英语习作已算比较理想了,但称不上优秀,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学生如果要参加写作类的竞赛,远远达不到要求。另外,以后再完成类似的写作任务时,想要达到得心应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篇优秀的习作自有评判的标准(供参考):a体裁格式:科学规范。b文章结构:布局合理。c内容要点:完整齐全。d逻辑关系:井然有序。e文字语言:优美流畅。
有时,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甚至还要面临第三次、第四次的写作……。这里就“提高性写作”来谈谈笔者的感受。
Ⅰ首先注意控制好时间。
一周后,不要超过2周,练习的基本语言点还是一样的。
Ⅱ教师思考和准备。
确定写作任务时,教师想要大多数学生的习作达到何种层次要心中有数,还要预见到学生会遭遇哪些困难?需要补充和拓展哪些内容?
要思考的方面比较多。比如:为了让学生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如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为了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布局,又如何适当添加一些关联词(and,so,but,because,sometimes 等);为了使习作文笔优美,又如何在必要处添加一些形容词、副词等加强修饰;为了让文章表达生动,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同义词、反义词以避免同一个词汇的反复使用,还要关照学生交错使用肯定句、否定句等来变换句式等。
再比如:哪些材料的收集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那就及时布置任务吧。要补充相应的短语吗?还要提供相关的比较地道的(像短文、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形式)阅读材料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赶快补充。
还有,进行这种提高性的写作时,教材上不会有旗鼓相当的语篇供学生模仿。因此,教师要准备好同等水平和档次的范文,那么,何时提供是“雪中送炭”呢?
Ⅲ学生试写。
所有准备就绪时,可以向学生布置写作的任务,并提供2天的时间准备(后天上交)。注意提醒学生用上所积累的材料(收集的短语,句型;老师补充的短语、句型、各种形式的语篇等。),并提醒学生注意段落、层次、句首语(比如:短文‘My family have many hobbies. My father likes … I like …’里的‘My family have many hobbies.’就是句首语。)、连接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等)……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和帮助,但是,每个人最终上交的习作不可以雷同。
让学生先试写,这时不要提供范文,因为过早地提供范文,学生会囿于范文的形式、内容等,不利于学生很个性化的发挥,也发现不了更多的问题。
学生认真并充分准备的习作上交了,教师针对学生的优等、中等、学困生三种层次,可以抽样了解习作的情况,留意学生的亮点和各种问题,再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Ⅳ学生正式写。
这次,最理想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控下当堂独立完成。这样,老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能了如指掌。
教师需要提供同等水平和档次的范文。优质的范文应该具有示范性、引导性、启发性等。比如:语言地道、得体;格式规范;构思巧妙;内容全面;上下文连贯,浑然一体等。
自然,并非提供学生一份“营养大餐”,学生就会“生长良好”。教师要针对范文精彩的地方“借力发挥”,还要联系学生的习作“现身说法”。
学生完成习作后,还是要面临一系列反馈性活动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隔断时间后,仍要巩固复习。如此循环往复,或许不存在真正的“终点”。
(七)落实反馈点。
教学反馈既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也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有效的教学反馈能更充分有效地发挥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效巩固”和“及时反馈”是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几乎是浑然一体的。既有课上反馈又有课后反馈,在许多时候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在上文的“把握巩固点”和“讲究策略点”里所提及到一些方法和策略也同样有效。如:“对症下药”法和“跟踪追击”法。下面再具体谈谈:
1、对布置给学生的“听、读、背”的口头作业,以及各种“写”的练习,教师的反馈都要及时有效,只有心中有底,采取的措施才能切中要害。
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在上文的“授之以渔”法里曾谈及。精心选择好符合小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评价项目,如:读书、背书、摘抄本、听写本、默字本、过关比赛等作为评价的对象。学生的习作,也能尝试让学生相互批改,像习作中的单词的大小写问题、拼写错误以及句子中错点的标点符号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准确发现的(自然,班上有少部分学生并不能胜任这项任务。)。
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后,能大大改善反馈的质量和效率,也避免了教师整日埋在学生作业堆里的辛苦和劳累。
2、对基础较差或不够认真的同学,要想方设法地激励和激发,必要时要分层布置作业。如:上文的“分层分级”法。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典型错误(包括个性化、共性的、经常犯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可以写在错题集或纠错本上。因为,错误也是一种“生成资源”。运用得好,失败将是成功之母。
4、对学生的优秀作业(书写整洁、漂亮,正确率较高;用得精彩的词语、句型等),可以用传阅、板报展览等方式供大家学习和效仿。特别是学生的优秀习作(改编的短文、专题习作等),可以上传校园网或通过QQ平台等供大家观赏,以激励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时空潜力。
三、结束语
对“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生成语篇”的实践和探索刚刚起步,有些做法还不成熟、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的学习、思考、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实际操作时也有许多的无奈:
1、学生的英文写作是很耗时间、很需耐性的教学活动,实际时间不允许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写作。难免会“蜻蜓点水”,实效不明显。
2、学生没有配套的巩固性、拓展性英文阅读材料,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教师亲力亲为地去寻找和发现,有些“疲于奔命”的感觉。
3、学生身边的练习题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非常“相辅相成”和“水乳交融”。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分层分级实施语篇生成的策略。这需要从三年级起步时就要点点滴滴累积,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到五、六年级,学生生成语篇的能力会更容易培养和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钻研课标和教材,找准生成语篇的“关键点”并处理好它们。正如:点点用心、时时留意、步步为营,一层一层的台阶和支架向上向前堆砌,学生就能成功构建成语篇的大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展英语语言能力,为今后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敏. 2012. 小学英语写作梯度式训练案例分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
80-363
[2]黄宛辉. 2012. 设计写作任务,提高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3):4-327
[3]浦丽红,曹晓红. 2012. 以语篇情境为载体,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4-327
[4]张小萌. 2012.“好”课,到底“好”在哪里?[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5):4-327
[5]蒋建华. 2012. 对中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4-327
[6]常青. 2012. 初中英语“二次”写作的探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4-327
[7]郑亚洪. 2012. 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初探[J]. 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2):28-327
[8]教育部. 201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赵春生. 2012.《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7):4-327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