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重视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很少看见老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很少听见老师的严厉的批评声,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肯定、赞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语文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好!”、“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教师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未免让人觉得空洞不值一品;“五角星”、“小红花”以及电视中各类卡通形象作为物质评价在课堂中漫天飞舞,学生玩腻之后,随手扔掉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教师“引导”下,或整齐划一,或零零落落的学生掌声和“你真棒!我们大家向你学习!”的口号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难免让人觉得“声不由衷”……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刚开始运用时的效应,但久而久之,如此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的心湖便不会荡起温暖的涟漪,学生的心田也不会萌生自信的嫩芽。难怪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到如此评价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了。
语文课堂上怎样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呢?新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
一、评价回归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为了体现“激励”,一向苛求学生,吝啬表扬的老师又显得特别大方,课堂上几乎听不到任何中肯的批评,只有表扬之声不绝于耳,其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夸大事实;有的以偏概全,突出了正确、合理的一面,对其中不合理因素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还盛赞其见解之独特……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带来的可能是学生思想上的模糊与片面,可能是学生对表扬的“没什么感觉”,可能是滋生了学生的骄傲情绪,而并未给学生的生命带来向上的力量,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向学生传递的是真实的信息,因此,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
真实的评价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寻找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真实”,促使不同的学生都最大可能地获得发展;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在欣赏其中蕴含的超常、独特、智慧的同时,一分为二地评价,肯定该肯定的——尊重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的——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价值引导;真实的评价坚持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二、评价投入真情
“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真情的评价,如何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待,充满热情地学习?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语文课文以文字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可以说是作者“血管深处奔涌出来的生命情思,从骨髓宣泄出来的生之灵泉。”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作者三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冷冰冰的评价又如何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悟课文的情感,去引发三者的情感共鸣呢?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呼唤着教师的评价真情投入。
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展现一个“真情投入的我”,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是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远离了虚伪,远离了做作,才会唤起学生的倾情投入。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课文人物经历相似处,思想碰撞处,情感共鸣处,用富有激情的评价语言加以“人文点染”,使课堂上真情涌动,使学生“亲临现场”,“深深卷入”,获得理解的深入,心灵的感动,情感的升华。有一位老师教学《掌声》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掌声故事。一个平时很内向的男孩子站起来开始讲述,他讲得很认真,也很吃力。这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老师和孩子们都很激动。老师俯下身子问男孩:“你知道,同学们的掌声在对你说什么吗?”男孩噙着泪花说:“是对我热情的鼓励,让我胆大些,别害怕!”“你听懂了大家的掌声!”老师转向大家:“在他需要的时候,大家及时地献上了自己的掌声!这真是令人难忘的掌声!”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了教材的内容和情感,而且超越了教材,关注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状态及情感需求,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极具激励性的幸福体验呢?
三、评价呼唤沟通
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和沟通。“让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为此,应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沟通、理解和让步。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就更需要师生双方彼此倾听和言说,在语言的交流评价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机会,倾听学生的解释。教学《三亚落日》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并交流,一个学生始终没有发言,教师猜测可能没有完成,询问原因,学生说自己搜集到的和一个同学一样,是关于“天涯海角”的传说,那一个同学讲得很生动,他认为没必要再作补充。如果急着作出否定性评价,无疑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请你来评评他的朗读”“对他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呢?”“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使评价走向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一味地接受,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同老师商榷,甚至可以推翻,使评价动态地呈现、持续地发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
四、评价引领思维
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关注思考过程是否正确;如果学生的答案有错误,也要肯定其思维过程中有价值的因素。每一次评价都要有分量、有意义,教师不能止于简单的“对”或“错”,要展开具体的描述,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思维方法的启发。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第10册练习一的“熟记成语”。他让学生说说成语的大体意思,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不同的评价。学生说:“‘无懈可击’的意思是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老师肯定:“遇到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这是很好的方法!”学生说:“‘不劳而获’使我想起了《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他就是想不劳而获!”老师兴奋地赞许:“你联系学过的寓言故事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你真正读懂了这个成语!”学生说:“一对童年的伙伴,虽然生活同一个镇,可是已经好几年没见面了,路上碰见也是擦肩而过,没发现对方,这就是‘失之交臂’;可他们都出差去了北京,却在大街上偶然地相遇了,这就是‘不期而遇’!”老师高兴地笑了:“你描述了生活中一个很奇妙的故事,表达了你对这两个成语的理解,很有意思!”这样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学生富有创意,富有个性的思考方法,又给全体学生一种语文学习方法的启示。
五、评价追求生动
语文是最具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因此,可以给评价穿上“美丽的外衣”,让评价生动起来,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
首先,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在岛上种上了鲜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以后,教师这样评价:“说得真好!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一份深深的情意,留下了对爸爸深深的祝福!”这样的评价充满诗意,闪烁着人性的光彩。
其次,评价的物质手段要符合所学内容的基调,与课文主旨吻合。一堂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的评价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以“春姑娘的礼物”作为整堂课的评价手段。课始出示春姑娘的神秘礼物袋,告诉孩子们,找到春天的小朋友春姑娘都有神秘礼物送出。孩子说春天,凡是说得有特点,想得独特,态度自信,善于倾听,积极补充的,都可获得一件春姑娘的礼物——聪明伶俐的小燕子、粉红的海棠花、一片树叶、一朵月季、一只蝴蝶、一只蜜蜂……(都是用彩色纸剪的)。这样的评价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给孩子美好的遐想,既激发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又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还再一次凸现春天景物的特点,可谓生动有效。
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犹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会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需要教师把情感、个性等难以量化的部分置于视野之内,需要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机智的教学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