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学论文>>文章正文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
发布时间:2011-03-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丹萍

 

现代与传统的“较量”
——对数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朱丹萍
摘要:多媒体教学有着其特殊的优越性,因此正被逐步广泛运用,这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可是,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把握时机,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让他们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数学课堂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动画、影视、音乐等多功能为一体,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生动有趣;可以较轻松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正被逐步广泛运用,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但是,多媒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盲目、泛滥地加以运用,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一、课件与挂图的“较量”
这是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教学片断
【使用课件教学】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短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学生个个都聚精会神地观看着。)
师: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车上乘客原来有7人,到站后有2人下车,又有3人上车。
师:说得很完整。根据得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你会列算式吗?
生:7-2+3
【使用挂图教学】
(出示挂图)
师:从图上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先说给同桌听。
生1:车上乘客原来有7人,到站后有2人下车,又有3人上车。
生2: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有3人上车,有2人下车。
师:根据得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车上有几人?
师:你会列算式吗?
生3:7-2+3
生4:根据XX(生2)说的,还可以这样列7+3-2
生5:我觉得还可以这样列5-2+3
师:什么意思?
生5:车上有5人,有2人下车,又有3人上车。
师:仔细想一想,车上原来到底有多少人?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创设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是,在课件的引导下,学生只会按照演示的过程,按部就班地用语言叙述事情发生的过程,列出算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公交车都有2扇车门,一扇车门上车,一扇车门下车,因此乘客可以先下后上,可以先上后下,也可以同时上下车。而课件却只演示了先下后上这一种情况,显然制约了学生的思考。使用挂图教学,虽然没有那么生动形象,但却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延伸。
由于挂图是非动态的,使用挂图教学时,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再现上、下车的情境。一年级学生受思维和经验的限制,会出现一些错误,就像上述案例中,有学生认为车上原来只有5人。而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就会避免此类的错误。但是,吃一堑长一智,当学生出现错误后,教师恰当、合理地利用错误,反而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真正地理解题目图意。
纵上所述,在“加减混合”的教学中,借助挂图理解图意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效果比单独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并不总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实际教学中有一个“适度”和“恰当”的问题。课件使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特点、学生感知规律和媒体呈现功能的深入分析,并非越现代、越先进的教学媒体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一些传统、常规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当,同样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果能将挂图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颇时,如有一些学生认为“车上有5人”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整个过程,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车上原来应该有7人,清晰地明白那下车的2人原来也在车上。
二、课件与板书的“较量”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板书有渐渐隐退的趋势。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环节中,先出示三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再让学生通过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的方法来认识锐角、钝角,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相机从钟面上抽象出锐角和钝角,并出示“锐角 钝角”,让学生跟着读两遍。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判断这三种角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判断给出的角分别是什么角,即想想做做第4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都能正确判断给出的角比直角大或比直角小,但却说不出名称或把名称说错了。
问题出在哪呢?在认识锐角和钝角环节中,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课件较直观地从钟面上抽象出来锐角和钝角,又让学生跟着把名称读两遍,学生初步建立了表象,印象比较深刻。可是,进入练习环节时,多媒体课件会把刚才认识锐角、钝角的场景图切换到练习题,由于老师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一丝痕迹,而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两个新名称,“锐”“钝”这两个字还不认识,因此,才导致出现了学生会判断,但却不会用正确的名称来表达的情况。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教学环节还是和原来一样,多媒体课件相机从钟面上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同时,我也在黑板上画下来,标上名称,并在没学过的生字上注音。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不仅能正确判断,而且在板书的提示下,都比较顺利地进行交流汇报。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功不可没,一方面能从钟面上抽象出锐角和钝角,比较形象直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减轻了老师板书的负担,节省了时间。但是,多媒体课件始终都无法完全替代老师的板书。因为教学内容中重、难点问题,必须要有老师的板书示范,这样学生印象才会更深刻,易于接受;课堂中一些生成的东西在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加以调整。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运用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的板书,两者处理运用恰当,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课件与实践操作的“较量”
小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少,对于比较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科知识,往往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常常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能够顺利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鲜艳的画面,加上形象的动画,直观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如何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都较好地集中在学习上,同时帮助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接着就让学生进行练习,可是各种错误却很多。
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帮助学习化抽象为直观,但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因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可以亲身经历三角形如何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其中会出现正确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分析、判断,不断地矫正方法,操作完成后,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注重运用多媒体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特殊的优越性,但是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把握时机,让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让他们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刘江强.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最佳效能.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10,7-8.第33-34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