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润物
发布时间:2016-10-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玲霞
于无声处润物
洛阳中心小学 李玲霞
虽已过去了两月之久,脑海中的那一幕却总是不时浮现,“于无声处润物”这几个字更常萦绕脑际。也许我并不是一位合格的听课者,不是一位合格的学习者,参加了两天的中国教育梦活动,聆听学习了多位特级教师的优秀课堂,当时感触良多,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真正映入心间的确是那一幕,管建刚老师教授《黄山奇松》时的那一幕,无关于课文学习的那一幕:
随着管老师一声大家掌声欢迎,那个孩子大声的读了起来“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读的磕磕绊绊却依旧获得了一阵阵的掌声。随后作为领读,他带领其他孩子一起读这一段落,话筒中他的声音传出,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流畅,越来越自信。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润湿了眼睛。
其实课堂开始时,管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迎客松姿态优美的段落时,请了一位同学朗读,由于紧张,孩子读错了。此时管老师提议:“下面你就推荐一位读的差的同学来读。”听到这,我震惊了,质疑了。这样的提议好吗?合适吗?这可是在整个班级面前,在两百多位全国各地的观摩老师面前,如果真的推选出了这位读的差的同学,这位同学会怎么想呢?尴尬?不好意思?手足无措?我的思绪纷乱,课堂却在继续。那位孩子思考不一会儿就说出了一个名字,其他孩子也在不住的点头,看来这位孩子读书读的不好,甚至可以说差,是大家公认的了。
只见这位孩子慢慢的站起,站在那不吱声,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如果走进他就可以发现小脸已经通红了吧。“采访一下你现在的心情,紧张?尴尬?”“解决尴尬的方法有很多种。”黄老师亲和的提醒到,“可以请刚才的同学示范一遍,可以自己试一试,也可以请管老师试一试。”沉默了不一会儿孩子低声说话了:“我愿意自己试一试。”他磕磕绊绊的读了出来:“迎客松姿……态优美……”可能是由于身体原因,孩子说话并不清楚,还有点大舌头,怪不得大家公认他读的不好呢。管老师请那位孩子读了几遍就让他坐下了。我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在课堂最后,孩子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时,管老师的身影不见了。仔细搜寻,原来他来到了那位所谓的读的最差的孩子跟前,弯着腰,在孩子耳畔轻声商量着什么。随后,他和孩子们用掌声请出了那位孩子,请他给大家范读,这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此时我想那位孩子再也不会害怕在课堂 上展示诵读了吧。孩子从胆怯到勇敢的站起来,从低声怯语到高声勇读,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过程啊,短短的一节课,也许就是改变了这孩子的一生,他不再畏惧,不再自卑,他勇敢的蜕变了自己。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也许就是课堂的魅力所在吧,是我们老师真正想追求的吧,于无声处润物。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教授学习方法,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