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换一种方式来沟通(宗苏舒)
发布时间:2016-06-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宗苏舒

 

偶然读到了一篇教育随笔《让教室成为孩子温暖的家》,文章中这位老师分享了自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雷夫倡导的“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把“道德发展六阶段”导入班级来教育孩子,也可以说是一种“爱”的教育。他爱孩子,用“六阶段”来引导学生人格、品质的成长。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许给予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别人。雷夫要让孩子知道人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的,他相信还可以做得更好。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但是雷夫要在教导孩子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因为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雷夫希望孩子终其一生的努力去培养自己,达到一定高度的生命境界。这第六阶段的道德要求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不谋而合。
平时,我只要走进教室,听到闹哄哄的声音,就会大声的命令孩子们,保持安静,不要讲话。一般都是以自己的威严来镇压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到害怕。并不是孩子自身认识到听到铃声应该安静这个问题。这几天,我开始换了一种方式来让学生安静,会和他们达成约定,比如说,现在的时间是给你自己自习的时间,就要看看每个同学的自制力,能不能好好的上好自习课,能上好自习课的学生一定是非常遵守约定的孩子。我发现这样和学生约定后,学生反而比我利用自己的威严来镇压孩子,收到的效果要好的多,这正符合了,那本书中所倡导的观念。正如雷夫老师所说:“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时时动脑,学会如何与我们的学生沟通。有效的沟通方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