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我尝试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
一、 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关键的一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1]
1.师:欢迎同学们来到计算的童话世界。
10-6= 10-2= 10-7= 13-4= 15-9= 12-8=
20+3= 60+5= 80+2= 30+7= 4+50= 28-6=
提问:28-6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像这样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先算几减几,再和剩下来的几十相加。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板书课题)
导入环节的功能就是教师领导学生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学生的认知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一般来讲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识结构,使新旧知识和心智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的过程,因此,唤起已知、激活原有认识结构中相应的部分并加以再现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讲授每节新课之前需要有一个复习、再现已知的过程,这个工作就是在导入环节里需要做好的。
二、 创设生活情境,呈现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和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深切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在这节课中,从熟知的生活事例“玩画片”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
[片段2]
师:小朋友,小军,小华,小丽来和我们玩游戏了,看,他们来了。(出示图片)根据这幅图片,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小军有33张画片,小华我有30张画片,小红有8张画片。
问:谁会根据任意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指名回答)
针对学生回答,师出示问题、写出算式。
小军比小华多多少张? 33-30
小华比小红多多少张? 30-8
小军比小红多多少张? 33-8
师: 请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在这三道算式中,哪一个计算我们已经学过了?(33-30),指名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揭题:30-8,33-8,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计算时先用个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但个位上0-3或3-8都不够减(板书:个位不够减)。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种减法的计算方法。
从情境中,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
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
三、寻找规律,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进行基本练习后,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差的十位比被减数的十位少一,找到规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差的十位少1, 使学生对退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时我及时在黑板上被减数的十位上面点了退位点,提醒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点上退位点,如果不点退位点就要把退位点记在头脑里,然后知道了差的十位,再解决个位,这样提高了学生口算的速度。接着比较不退位减法的十位,为什么它差的十位和被减数的十位一样的,让学生清楚的明白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帮助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四、抓住学生的错误,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练习环节,我通过巡视,找到了部分学生的典型错误,并且进行了投影展示,让学生自主判断、讨论、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指出错误的地方在哪。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退位”的认知。
本节课最大的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的小棒不是10根一扎的一捆一捆的,而是用大的小棒替代实际的一捆。由于不够形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