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走进孩子的心灵 (杨晔)
发布时间:2016-04-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晔

 

走进孩子的心灵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杨晔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响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整理书包,走出教室。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想着让孩子们回家放松一下,让我也调整一下心情。所以,我便也开开心心的离开了教室。 
在办公室休息没多久,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便有同学急急忙忙告诉我,两个同学在打架,小张同学哭了。于是我把小张叫到了办公室了解情况。  
小张说着说着,哭得更厉害了,好像想把压抑了很久的情绪都释放出来。他断断续续地说:小方同学打了他。” “那现在还痛吗?我急忙问道。现在不痛了。小张强忍住泪水说道。那你为什么要哭得这么伤心啊?我不禁惊讶的问。小张沉默了,这时候,我才似乎意识到,我是不是问错什么话了。
于是,我把小方也叫到了办公室。我叫小方道歉,小方倒是没想什么,二话没说就道歉了。可是不管小方怎么道歉,小张总是把头扭朝一边,丝毫不接受他的道歉。无论小方怎么说破嘴皮,小张仍然不肯原谅。我也不禁有些不耐烦,小张为何要如此固执,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难道不应该心胸宽广一点吗?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打破这个局面,我便对小张说:“这件事就这样吧,小方既然已经道歉了,就说明他知道错了,我想下回他不会再这样了,你就不要这么固执了。”我都这样说了,小张只能点点头,但小张离开时,我看到了他脸上的难过和失望。
小张的表情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事后想想,是不是我在这件事上处理的过于草率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思维去评判,也不能奢望孩子能同大人一般有一颗博大之心,懂得轻而易举地理解和原谅他人。每个孩子都会学着保护自己,当自己的小小权益被侵犯的时候,孩子们的保护便是一种本能,这就是童心。所以小张的“不原谅”恰恰显示出孩子纯真的本性,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很少或者不敢与老师交流,与同学沟通。正是这种矛盾,使得我们很难走进孩子的心灵,很难很好地处理事情。
作为老师,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表象,往往想到的都是大人的思维,往往会忽略孩子们这个年纪矛盾的心理,可是我们又必须懂得理解他们,所以,我们要试图走进孩子的心灵,听听他们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为了快速的解决一件事情,而忘记了倾听和换位思考。所以与其讲一堆大道理,不如俯下身子倾听一番,动动手实践一番,这样会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