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编筐窝篓,贵在收口”, A good beginning makes a good ending,一堂成功的英语绘本课,要像一部电影一样,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那下面我就结合来年两位英语老师戈老师和钱老师的课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纵观两节课的拓展环节。钱老师采取的是一种“顺水推舟”的方式,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分享创作的绘本。而戈老师则是以本节课的某一点作为延伸来进行想象,发散性思维,利用重点句型If I were, my mother/father were …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两个活动的形式和出发点虽然不同,但老师所要追求的东西还是显而易见的。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并尽可能地关注到了每个学生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所以课堂最后我们可以欣赏到那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有的学生把自己和父母比喻为pencil和pencil box, water and see,kite and sky, flower and forest.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Dead Poet Society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里面Robert Frost 老师说过这样的话: When you read, don’tConsider what the reader think, consider what you think. you must strive your own voice . 当你在看待某件事时,不要想老师怎么看,想想自己怎么看,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Just when you think you know something, you have to look at it in another way.
相比较戈老师开放式的任务布置,钱老师还是采取了一种保守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制作绘本。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并没有搬本节课苹果的成长过程,而是表达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有的讲述自己家小狗,小动物成长,还有的用照片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和姐姐从小到大的成长路程。
说实话,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戈老师的设计方案。因为它可实施性强,操作起来更方便。一张小纸条,两句简单易说的句子,人人参与创作。就连那些平时表述上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说两句。更重要的是学生当场交流,老师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如果是绘本的欣赏,那参与的人就很少,所以在钱老师的课上,好像有四个人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在课堂上完成二次绘本的创作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靠课前老师大量的指导工作,(我平时教学中也尝试过,比较费时费力,学生会通过制作绘本提前预知所教内容,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兴趣, 绘本教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未知和趣味。)这样就完全违背了绘本教学的最终目的:reading for fun.
固艾宾诺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在课尾十分钟的回忆要比值前和之后再回忆的效率高出4倍。我想只要我们充分重视,挖掘结尾的功能,不断培养课堂的应变能力,就一定能够创造最后十分钟的精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