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告状引发的灵感
洛阳中心小学 金菲
一个班级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好事之徒,有事没事老爱往你这儿蹭,瞄准时机得意地告个小状。听多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告状,没等开口我就知道他要干嘛了,立马瞪着他让他把话咽下去。可是总有那么一个不会看眼色的人,就像A同学,逼回去了又忍不住地挪了过来,非要不吐不快:“Miss Jin,我旁边的××裁了好几张纸,还在纸上画钞票呢,他肯定是想钱想疯了。”我立刻把目光转向B同学:“怎么回事?”“不是的,这是我上课要表演购物时用的。”B同学委屈地说。“老师可没说要画这个,你就不要多此一举了。”A同学继续幸灾乐祸地嘲笑他。
平常表演课本剧的时候,为了方便,也为了避免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道具身上,没有特殊情况我一般是不建议准备实物的。这一个单元学习了How much这个购物话题之后,学生似乎很感兴趣,但表演时总是中规中矩缺乏创意。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了一下,他们反映如果买的东西太多,价格太高经常会算错,甚至好久都算不出来,导致表演得不流畅,所以总是有意地选择简单的数字说。我想这样没有挑战的任务,学生自然是提不起兴趣的,也许采用模拟货币让数字更直观地呈现在眼前效果会更好。但我又有点担心这样做会喧宾夺主,就在我犹豫之际,几个热爱表演的同学自告奋勇地愿意试验一下。也不知道是他们太想换种方式表演还是实物激发了他们快速运算的脑细胞,他们只准备了两分钟就顺利地呈现了一次完整的表演。我想反正准备这个道具也不费劲就随他们吧。于是他们就热火朝天地开始准备了,我忐忑着他们会不会影响上其它课,会不会把教室搞得都是纸屑,会不会......
有点担心地提前走进了教室,我看到小组长的桌上都放了一叠整齐的“人民币”,有的还正儿八经地裁成了人民币的大小,绘上了简单的图案。上课铃响了,学生们利用短短的五分钟时间准备了起来,每个人都有角色,要么是义卖者,要么是购物者,连平常不开口的C同学也自豪地充当起了Miss Li的角色(因为Miss Li只有最后一句简短的话),反复练习琢磨着自己的话。“Times up!”一只只手毫不犹豫地举了起来,我先请了擅长表演的一组先来示范,表演结束,大家不由自主地给予了掌声,还积极指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和还要改进的地方。第二组我请了人最多的一组上台表演,有的同学不淡定了起来:“还是选我们吧,他们人超支了,肯定会乱的。”我示意他们安静:“那么就更要看他们的表演了,看完表演,请你们找一找他们的表演跟你们的不一样在哪?”“好,我倒要看看他们有什么把戏。”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不出所料,表演结束后同学们都争论了起来:“他们最后的价钱错了,不是32元,而是28元。”“他们没错,多出来的××并没有向往常一样跟着别人说同样的话,而是充当了一位新的顾客,把义卖剩下来的扇子也买走了,所以他们的总价多了扇子的4元。”“我们也想改变一下商品的价格,重新计算。”......接着我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做起了推销,有的看到钱不够了还讨价还价,一个个有趣的创意,一组组精彩的表演,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进来。看来有的时候适当听一下小报告,了解一下班级里的情况还是会有意外发现的。英语课要上得学生喜欢,就应该多去了解一下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多给他们表达想法的机会,也许灵感就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