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拉根线条去散步
发布时间:2014-05-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琳娜

 

拉根线条去散步
——浅谈对儿童水墨画教学的理解和看法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吴琳娜
水墨的眼光曾经是我们民族的审美眼光。但水墨画长期被儿童美术教学所忽视,其原因是:一、水墨画在教学中一系列的工具、材料等太多太复杂,由于条件的限制,一堂课40分钟不好把握;二、由于视野的狭小、观念的陈旧,总认为水墨画就是沿袭传统,如芥子园画谱上的梅兰竹菊、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昌硕的花鸟,蔬菜……画来画去也就是那个样子,也不可能超越大师,没有其他的儿童画来的新、来的奇。
其实水墨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失为一套吸引孩子的好玩的画具,关键看老师怎样引导和利用水墨吸引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小学的水墨教学过程进行一些设计,形成水墨游戏。其不单单掌握水墨技法和形体而是让孩子们在水墨中玩起来,在游戏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有可能开辟出一块儿童水墨画的新天地。
健康的儿童画是儿童独立的观察、自由的感受和真率的表达。这也是我辅导儿童绘画的基本态度。即肯定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并给他们提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信息。
爱孩子就应该关心孩子的所思所想,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顺应其情绪的波动来设计绘画题材。他们时出奇言奇行奇作,都是无心偶得,真情流露。本意并不想去震撼别人。他们的作品,有时粗率,有时精致,有时异想天开,有时简单朴素,法无定相,视个性和一时心绪而变,却都是其内心流露的无声言语。
由于水墨画工具、材料在作画过程中难以随心所至,奇效、偶然性较大,会出现很多新奇的形象。孩子们就在这奇效中,游戏般地开始亲近水墨,接触水墨。
初学水墨画,只要求孩子尽可能多地画出各种不同变化的点、线、笔触,让孩子们充分领略毛笔的神奇,从不同的点、线、笔触以客观事物、身边事物,所见所感,作联想,或者反过来,以自己的情绪、感觉和所知事物,用笔墨对它们表达出来。有时任意一些墨痕,水墨色彩相互冲撞渗化的效果,可以引起意外的联想。添加几笔,有意无意间,就真成了生动的形象。
“不带任何预想,只是渴望用画笔在纸上无意识地画着线条、色彩和形状,但到了某一刻,就变得有意识起来了,于是,一种制约和秩序开始产生。”现代大师的制作经验往往正合孩子们的心意。
瑞士画家克利说,画画就是“拉根线条去散步”。拉根毛笔线去散步,在浓、淡、干湿、曲直、粗细的变化中,一定可以更为丰富多彩,奇幻莫测。老师和孩子都可以自由假设“散步”的情境,让孩子自由地以再现、表现或介于二者之间的笔墨表现出来。
在小学二年级美术课本水墨游戏单元有一课是这样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拉一根水墨线去郊外作一次散步:我们走过草地(赶快画)……穿过森林……遇到小河……走过独木桥……前面是一片山坡……我们上山吧……乌云来了……呀,下雨了……雨下大了……下冰雹了……闪电雷鸣……哈,雨过天晴,出彩虹了……
孩子们出现了很多奇特的“抽象水墨”作品,创造力的萌芽,就在这涂鸦中显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一种嫩绿。
马蒂斯说:“我觉得对一位真正的画家来说,没有比描绘一朵玫瑰花更困难的了。在他那么做之前,他必须忘掉一切画出过的玫瑰花”。
同样,一个孩子想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哪怕一棵草,一颗星星,一条水波也是不容易的,因为既有的一切现成图象,妨碍了他们在自然中真实地观看,在心中独立地创造,充斥视野的各种图象,早已反我们的眼睛变成它们的俘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不会观看了,所以,鼓励儿童独立地观看至关重要。
儿童画中常出现概念化造型,即现成图象的影响,和儿童特定年龄段的感受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越是初学越不宜临摹。孩子们的生活感受和印象,实物的观察及摄影图片,各类美术作品,都可以成为孩子们造型的依据。笔墨语言大都不向同题材的水墨作品寻找依据,以避免陈词滥调。所以,孩子们画水墨画一般不能直接向成人学习花鸟和山水,应凭着从“动物世界”、“奇趣大自然”及孩子身边的事得来的印象画出水墨来,会令老师和同学大吃一惊。有些奇特的效果当然是偶然得到的,但也只有在尽力排除现成图象影响的前提下,在专注而又放松的作画状态中,才能“稚手偶得”。
成人画家超越传统的努力免不了靠观念主义的演绎,靠绞尽脑汁的折腾,儿童却凭着自己的直率,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问题纠缠不休的领域,如入无人之境,开拓了水墨语言表达真实精神状态的空间。
设计含有文化情境的水墨游戏,大师画我也画。
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在欣赏大师优秀作品的同时,加心想象、发挥、引申,进行变体画创作,这是一种和大师进行对话的探究性学习。选用大师作品既有文人水墨,也有水墨画以外的民间杰作和西方经典,既避免了孩子们在绘画语言上机械找搬,又可在同一活动中接触、比较和理解异质文化。这种理解,由于个体经历、生活状态等等不同,会产生很大差异,产生各种“误读”。而恰恰是这种差异,生出千姿百态的创造。使儿童水墨画变得丰富多彩。
向大师学习,主要不是学习那些已转化为常规的、现成的、具体的东西,而是学他们独立的感受和创造精神。
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在生活中唤醒智慧和美感,从而提高人生命的质量,使他们活得更是一个文明的人。”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大纲》中写:“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这就和呼吸时没有空气一样,这样的社会和民族迟早会消亡。”
一位作家写道:“降低和减少艺术在整个生活中的比重,是一个社会走向愚昧和衰落的开端。”
艺术为人类提出了打破常规,充满省略的思维方式,它是永不满足已有,永远追求新的可能的生存状态,是已经迟钝和麻木的良药。让孩子们的生命和成长中的人格得到艺术的滋养,让他们习惯于用寻找美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让他们对美好和丑陋更有判断力,让他们的灵魂更健康、更美丽。
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们的艺术学习日益蔚然成风,素质教育的理想则是让每个人对生命都充满审美的热情。今天让孩子拥有宽广的审美视野,能以训练有素的审美眼光审视生活中的一切,是为了让他们明天能拒绝流俗,拒绝已成为习惯的丑陋,能在社会中生活得更符合人性。
无论是画画或是看画,我们总是用一种自己习惯的观察模式作为基础来进行审美评判。应该清楚的是,自己认可的模式决非唯一的标准,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再现的、表现的;具象的、抽象的;成人的、儿童的……观察方式和表现形式都各有不同,也有视野开阔,心胸博大,才能减少偏见,既不抱残守缺,也不妄自菲薄。
艺术的本质是厌恶束缚和禁锢,厌恶千篇一律的,所以真正的艺术教育天然地反对灌输现成套路。它是启蒙和探索;是平等对话,自由交流;是开阔视野,丰富认识;是在观察、认知、审美、质疑和直率的表达中,培育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是向孩子们提供各种多样可供选择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培养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多元化的尊重和欣赏,培养独立判断和创作的能力。我们将以此作为我们教学工作的理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