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碰到“异类”的想法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马丽娟
当碰到“异类”的想法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马丽娟
昨天,在《运动的方式》这堂课上,首先我让学生画出各种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然后根据运动轨迹的不同将它们分成两大类。我的预想是学生将滑滑梯、拍打篮球和弹拨直尺分为一类,将蛙跳、荡秋千和转动的风车分为另外一类。这样我就可以十分顺当地引出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可是,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大大地出乎我的意外:“我认为可以把滑滑梯和蛙跳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单一的运动;将拍打篮球、弹拨直尺、荡秋千和转风车分为另外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复地运动。”乍听,我觉得怎么可能还会有另外的分法呢?当我听完这位学生的解释后,我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真的很强。于是,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然后继续将课题引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中去。
事后,我细细回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多问一句“你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或者没有肯定这位学生的回答,直接将他的科学思维扼杀在萌芽中的话,事情的发展肯定不尽如人意。同时也会将这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以及用于提出质疑的科学精神完全抹杀掉。
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时间,需要尊重学生“异类”的想法。
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异类”想法,有时那是一个非常好的小点子。就像一道数学题,有时它有很多种解法,学生在解答时的想法也各有不同。
每个人的思考方式,想法都是不同的,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基本固定了,而孩子的还没有,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想法也是多样的,这就要看我们成年人是如何因势利导的培养了。学生因为年龄的特点,脱离成人思考问题的轨道是这是很正常的。当学生有一种不同的想法时,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他们的想法,同时要想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再给予肯定,这样即尊重学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的。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