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13-10-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婷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吴婷   武进洛阳中心小学
摘要:在现代教育中推行的素质教育中有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利用信息技术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直观手段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中进行创新学习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育创新的效果从创设情境直观教学、潜移默化的引导、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发散性思维这三点入手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发散性思维
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在备课还是上课都会有意无意的提出一些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我觉得这一点可取并且也应该不断的推广。当然老师通过口头的讲说毕竟有限,不同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描述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也不能肯定自己所描述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真的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就要用到信息技术。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育创新的效果呢,请看如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直观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节课的开始是很重要的,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在课堂上呢,这就需要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好奇和兴趣是学生的天性,在刚开始上课时可以利用课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以是一段音乐,可以是一段跟上课内容有关的动画片等。比如上《黄河的主人》这一课,我觉得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感受一下黄河的气势磅礴和羊皮筏子的渺小,如果光靠教师的讲,再怎么会描述的老师都不能把黄河真正的气势描述出来。因此在上课堂课之前可以利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播放有关于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方面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那种气势,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学习探索这篇文章。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的上下去,这时不用老师的引导学生就会自发的提问,思考,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来学习这篇课文,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
二、        潜移默化的引导
教是为了不教,一堂成功的课教师的提问很少,整堂都应该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质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求得答案。在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对比的图画让学生引起疑问,就好比如《黄河的主人》中为什么作者仅仅是站在黄河边上看到滚滚的黄河水就已经胆战心惊而坐在羊皮筏子上的游客却那么从容?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从游客的动作、表情、神态中去发现游客的从容镇定,引发思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引出艄公的勇敢、机智、镇定、大胆。
帮着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分类的词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样学生可以在无意中学到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去学习。
三、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发散性思维
如果想让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就要培养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这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不断的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条件,利用一些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紧扣主题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发言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越讨论越广阔,越讨论越深刻,直至通过教师的归纳概括后有自己的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考虑有一定的严谨性和灵活性。在课上我经常会听到一些精彩的答案,但大部分都是脱离的主题。其实学生的知识量很丰富,他们想要将自己积累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
参考文献:1{域名已经过期}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12-                         3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09年第10期供稿文/赵伟胜
                    2、《教育理论》第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