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教育呼唤人性化
发布时间:2013-10-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秦丽娜

 

教育呼唤人性化
洛阳中心小学 秦丽娜
最近,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管理人性化""人性化设计"……究竟什么叫人性化?我以为,人性化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怀,它充满了人情味,提倡了高尚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
教育人性化就是让教育这个严肃的工作,充满了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教育这项艰难的工作不再是冷冰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教师再也不是威严地站在讲台前,透过厚厚的镜片,两道利剑似的目光直射而去的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而是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完善人格,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值得尊敬的人。
教育人性化建立在对受教育者个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与关怀。提倡教育人性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师道尊严的有力挑战。
小学生年龄幼小,正处在懵懂阶段。他们无法理解宏伟的人生目标,也不知道远大理想的真正含义。"将来"对他们是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学习的动力完全来自于个人的情感--对老师,对学校,对学科的喜爱或厌恶。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工程。对教育的情感有可能成为决定学生命运,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教育呼唤人性化,这是许许多多沉痛教训换来的理性思考。
以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例。一年级的孩子告别了幼儿园来到小学,实际上就是告别无忧无虑的生活,开始了漫漫人生旅程的跋涉。他们身上承受的压力是巨大且无形的,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压力,有学业艰难的压力,有老师威严,监督的压力,还有小伙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的压力……对于六岁的孩子无疑是十分残酷的。表面上看,我们的孩子是同一天进学校,同时开始进行学习,用的是同一种教材,他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这场角逐,这是一场公平竞争。事实决不是这样的。由于每个人父母文化水平不一样,家庭社会背景不相同,对孩子学前智力开发,习惯培养,存在很大差异。有的耳濡目染,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了很多书,认了很多字,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道头知尾,倍受老师赞扬,同学羡慕,成为班级的骄子,生活的快乐又自信,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有的却是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做必要的准备,还养成不少的坏习惯。他们对的文字,对语言,对数字缺乏起码的敏感性,他们听不懂老师的话,课堂上难以参加交流。老实听话的孩子能管住自己的手脚,像木头一样呆坐着,挨过一节又一节。淘气的孩子则自谋出路,小动作,说话,打发时光。其结果当然成了令人讨厌的坏孩子,受到批评和歧视,哪里会有自信可言?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孩子,老师该怎么办?责任心强的老师担心孩子的学业跟不上,废寝忘食的为他们补课。可是,他们往往听不懂,很简单的一个拼音,一道数学题,说了半天就是不能掌握,急得老师直跺脚,孩子又急又怕,哇哇直哭。增加负担不说,还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惧怕心理。不负责任的老师则采取放弃的方法,不闻不问,孩子可能由于一步差,造成步步差,命运可能从此改变。
一、分清一年级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主要任务。
孩子进入一年级就是为了读书,认字,做算术吗?诚然,学知识很重要,但不是首要任务。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重要,势必使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智力开发迟缓,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刚迈入学校,才展开人生的第一页的时候,就遭遇挫折打击,感受失败的痛苦,使稚嫩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对他们无疑是很不公平的。再说,孩子对事物的认知有一个阶段性,有时今天怎么说也不明白的知识,明天不用说一下子就开窍了。因此,我们不应该也没必要过于在意初入学孩子的学业。还有不少家长只重视学前知识积累,并不注意习惯,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培养,孩子靠吃老本,开始还遥遥领先,渐渐就落伍了,成为新的"困难户"。教育重负担,低效益的尴尬局面常常由此而形成。总结多年的教训,我们认为,一年级首要任务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假如,把一个人看作一台电脑的硬件,那么兴趣,习惯和方法就是他的软件,有了好的硬件设施,又有良好的软件配备,如虎添翼,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
二、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我们的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些智力开发迟缓,学习能力低下的孩子,如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不但影响其终身发展,还有可能造成对其他学生集体的影响和伤害。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是一年级工作的重要内容。我的做法是:承认-理解-宽容-关注-帮助-激励-成功
承认现实。承认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学习的愿望,具备一定的智力基础,能够完成一年级学习任务的,但他们又的确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比别人更多的关怀与帮助。
理解他们的苦处。这些孩子由于无法完成学业,身上受到的压力比一般孩子更大,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家长的失望,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只有理解,才能唤起老师的爱心与责任心。
宽容他们的暂时落后。对他们知识的掌握,学习的成绩,我们不强求马上和其他同学并驾齐驱,不急着补课,而是给他们信心,老师则要耐心。
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适时帮一把。我们注意每个孩子的特点,尽可能帮他们"扬长避短",如有的孩子口头能力强,对古诗特别有兴趣,记性好,背得快。但对汉语拼音的感觉却很差,简单的字母都无法辨认,我们就让他背诗,使他有成就感,让他口头拼读,逐渐熟悉拼音。注意掌握火候,当看到孩子混得差不多,有点开窍了,就集中时间系统地为他补一次课,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呼唤人性化,我们还需继续思考和探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