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微课程”时代
发布时间:2013-09-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沈雪莲

                                             “微课程”时代

                    洛阳中心小学   沈雪莲

首先很感谢学校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今年暑假参加了为期5天的“微课程里的教育大世界,全国第七届新经典大讲坛”,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微课程,并对微课程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清楚的记得第一个上台发言的是李振村老师,也是“微课程”的发起人,是我们的村长。他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等杂志执行主编,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开课之初,村长就告诉我们:“‘微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必须从一个问题切入,解决实际问题并展开系统研究和实践,‘微课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崭新的课程。‘微课程’与我们所说的‘微课’有质的区别。”紧接着,村长用极富幽默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怎样开展“微课程”,如今的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小说、微博、微信、微报道,微课程也必然成为社会的产物,要顺利开展微课程,村长提出需要我们不断地追问,村长声情并茂地讲了丰田的五个为什么。机器为什么停了?机器超负荷,保险丝断了;为什么超负荷?因为轴承润滑不充分;为什么轴承润滑不充分? 油泵供油不足;为什么油泵供油不足? 泵轴磨损;为什么磨损?没加过滤器,进去了粉屑。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紧接着又讲了对校训的五个追问1有多少老师和学生知道校训?2为什么大家不关心校训?3怎样才能让师生关注?4怎样能让校训发挥教育作用?5校训课程怎样实施?往前再走一步,校训就变成了微课程。然后是对一位语文教师的五个追问。你为非文学体裁课文配过音乐吗?你为一篇课文做过多种配乐尝试吗?你让学生参与过配乐吗?你想过建立语文教材配乐资源库吗?你思考过语文和音乐的学科整合吗?你瞧,正是因为刘敏威对红楼梦的追问形成了“小红楼”课程,李红霞对月亮的追问形成了月亮课程到“统和课程”,而北京亦庄实小对课程的追问形成了“始业课程”。所以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追问,随时产生新问题,才能形成“微课程”。
随后的几天,管建刚、常丽华、方素珍、朱文君、陈琴等老师们讲述了他们在“微课程”探索中的成功经验。
有着“中国的雷夫”之称的常丽华老师,用十年时间,建设全新的“教室生活”。在她的小蚂蚁班级里,学生阅读量平均达到700万字,博览群书、下笔有神,在她的学生中成为寻常景象。她通过绘本、诗词、整本书共读、童话剧等构成了系列的“新教室”课程,形成了新的教室文化,为每个老师提供了开放教室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常丽华老师向大家介绍和呈现了一年来为亦庄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所设计构建的课程——始业课程。所谓“始业课程”,其实是套用民国时期的一个概念,目的是通过丰富的课程,让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常老师介绍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每月一主题,每周一主题,每天则用一个故事的题目来串起一天的课程。比如第一周的第一天主题是“大卫上学去”一天的课程分别是:儿歌《喇叭花》、故事《大卫上学去》、唱一唱、数学游戏拉圈圈、种一种、画一画。虽然没有明确注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等具体的课程,但却用一个故事巧妙地将所有的学科串联在了一起。这即是亦庄实验小学所着力打造的“全课程”之一——“始业课程”。常丽华还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小蚂蚁班级。小蚂蚁教室后面的墙面上,画了十二个蚂蚁窝,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每个月发生的那些大事,常丽华都用照片记录下来——一年之后,照片就会全部更新一次。而每个月出生的孩子的自画像,也贴在相关的月份里——这是对每个孩子生命的珍视。
方素珍被人们称为“花婆婆”,花婆婆此次讲课的主题是《绘本阅读时代》。方老师以独特的风格向我们介绍了台湾最新的绘本课程操作策略和教学艺术,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她的优雅与智慧深深吸引着我们,同时更为她的无限创意所折服。比如说,她为了做好阅读推广,花婆婆不仅原创了许多深入人心的绘本故事,而且还发开出了许多衍生课程。比如,自制棒子偶、手指偶、立体书、故事衣等,甚至还培训专业团队,如故事志工、故事妈妈、故事爸爸等。在方老师眼中,绘本是个小小的载体,承载了向世界播撒爱、善和美的使命。
陈琴老师率先把“素读”的理念引入当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了能被移植的经典“素读”课程。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只是纯粹地读。目的是记诵,求熟练。这种方法适于诵读经典作品,提倡在人生黄金时期记忆的只求诵读求熟记。陈琴认为:素读教学法,就是选择民族以及人类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读本为教材,尽量剔除源自于教师本人之“望文生义”的诠释,只作适当的字面对译,通过反复诵读获得积淀经典的童子功,以求它日的厚积薄发之效。陈琴老师还告诉我们:她的学生经6年的经典“素读”之后,个个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老子》《飞鸟集》等经典名篇全部滚瓜烂熟。此外,所有同学在吟诵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诗词。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想,作为年轻的一代,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和实践,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微课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