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教育随笔>>文章正文
从两个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05-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幼峰

 

从两个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陈幼峰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全新的数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谈谈从两个案例中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案例与分析
案例1 A老师在教学口算除法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出示例题69÷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法多。学生汇报时想法各种各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生1:9÷3=3,60÷3=20,3+20=23
生2: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9个一除以3等于3个一,2个十加3个一等于23(书中方法)。
生3:(具体想法学生表述不清楚:从低位算起)。
生4:3×(20)=60,3×(3)=9,20+3=23。
教师肯定了学生能积极思考,想出了多种算法,然后说:“这些方法都可以,以后做这种题目时,你们愿意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案例2 B老师是一位有十五年教龄的骨干教师,她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出示例题165÷97,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165-97=165-100+3=68(书中做法)。
生2:165-97=160-97+5=68
生3:165-97=167-97-2=68
生4:165-97=165-95-2=68
生5:165-97=100-97+65=68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简便”,大部分学生认为第一种,于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多减几要加几”并让学生齐读,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几乎都是按照这种算法计算。
总体看,两位教师都在尝试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都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说课中两位教师都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算法多样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效果。但是,从以上两个案例看,我认为两位教师都未能真正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两节课都未能真正落实“算法多样化”。
A老师能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但是如果从《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理念之一“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教师的这个处理方法无疑是不妥当的。当学习了这堂课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学习水平上,特别是持第三种想法的学生对于口算除法还是迷迷糊糊的,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不是算法多样化追求的目标。
 B老师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能在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最后以一句很精练的结语“多减几要加几”让学生强化理解。但我认为,B老师在表面上是鼓励学生做到算法多样化,潜意识里还是想把学生引到所谓的“标准算法”中。其实在课后,我询问过某些同学,有学生认为第五种算法是最简便的,但由于教师的概括,使得这位学生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而随大流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回形成“课本中的做法是最好”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不是算法多样化的目标。
二、对“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我们应该反思两个问题:
1、怎样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提倡算法多样化,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书本答案中,违反算法多样化的目标,但如果以为不加选择地让学生愿意选哪种就选哪种,那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我们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和一题多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发展,常常表现为少数优异生的专利;算法多样化关注的是群体意义上的每一学生个体的发展,它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优异生可以用多个方法,也可以只用一个方法,后进生可以只用一种自己的方法。这样,由于学生人人参与,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并且由于学生群体呈现出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时候学生的算法只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越多越好)而拼凑出来的算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而教师又不能加以指责。那么,是不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优化呢?如果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会不会和算法多样化所提倡个性化的目的产生矛盾呢?这一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
事实上,对于学生出现的多种算法,无论是从数学的学科特点看,还是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看,都有一些比较科学、简便的算法,如果通过优化,学生就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那么引导学生优化就是很必要的。因此,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并不存在矛盾,两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两点。
首先,优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明确,优化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会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在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的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要注意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只讲“特点”,把优点让给学生自己去感悟,为学生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才达到了优化算法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说统一于一种算法。对于优化,教师应鼓励、引导,但莫强求,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果有学生通过优化掌握了更好的算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至于有的学生在优化过程中暂时不能找到最佳方法,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优化过程中,其情感态度、数学思考就能得到培养,而这些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又是最重要的。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点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地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