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一点随想
发布时间:2013-04-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马丽红
教学中的一点随想
洛阳中心小学 马丽红
我重新担任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后,总感觉很不顺手。每次教授新的知识点,自己讲得很累,学生错误百出,真不知道怎么办好。
偶然一日,翻开了自己以前的一些教学心得,看到了下面的课堂对话,讨论内容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们只要量出四边形每个角的度数,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他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2:我有问题,这儿还没有告诉我们是怎样的四边形,怎么量?而且,四边形有很多种,我们也不知道是哪一种啊?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说到点子上了。那这道题没有图,是不是不能解决呢?
生3:我觉得不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不同的四边形内角和可能也是相等的。这样这道题就可以解决了。
师:你的想法很准确。(出示一个四边形)以这个四边形为例,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4:我认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因为长方形内角都是直角,和是360°。而长方形也是四边形,所以我猜想一般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师:(没有表态)这是他的猜想,其它同学同意吗?
生5:(很兴奋)我同意他的看法,还有正方形是四边形,也是刚好360°。
师: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6:我在一个四边形里画一条直线(实际上是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两个就是360°。
学生们都表示同意,正当我准备进行总结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反驳了她的发现。
生7:我用她的方法试了试,在四边形里面画两条这样的线,就分成四个三角形,内角和一共是720°,多了360°。这是怎么回事?
师:(没有简单地说她的发现是错误的,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这位同学很细心,发现画两条对角线就多出了360°。为什么会多出360°呢?请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在四边形里画出两条对角线,仔细观察分成的四个三角形的内角,然后同桌讨论。
学生们在和同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多出360°是因为在对角线交点处,新增加了一个周角,周角恰好是360°。而这个周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在计算四边形内角和时,要减掉这多出来的360°。
就这样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教得真轻松啊,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知他们学得也很扎实。仔细研究教师的问题,比如: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他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没有表态)这是他的猜想,其它同学同意吗?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这些问题看起来普通而简单,但出示的时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在学生思维的碰撞处,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让学生与同伴、与问题情境、甚至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话和互动。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回到现在的教学中,反思现在的教学,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接触低年级的数学,我和他们之间总像隔着一堵墙,师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不出火花。我以前也做过类似的探究尝试,每次探究我都希望学生能回到我认为好的方法上来,学生总是不能给我满意的交流状态,一个问题提出后全班经常鸦雀无声,没有人举手说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我就觉得是现在的学生太笨了,根本不适合探究,每次上课把探究的环节草草收场,然后把我认为最好的方法直接灌输给他们。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简单的机械模仿,学得枯燥乏味,完全失去了数学乐趣。
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探究,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应该把课堂重新还给学生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进行得当的引导,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我又一次细细品读刚才的案例,顿时豁然开朗,太简单了,出示新知后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发现学生喜欢的想法,而我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方法,这不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嘛,有了这样层层深入的探究还怕学生掌握地不就够扎实吗?
到这里我似乎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了,要好好研读数学课程标准了,离开了几年重新回到数学教学的岗位上,怎么实现不好好学习一下课程标准呢?这枯燥的不起眼的课程标准,才是做好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
我为我的粗心无知而懊恼,还是希望将来能做得更好。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