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后有来者
发布时间:2011-03-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臧明艳
十六字令,后有来者
臧明艳
在宋词的路上,每往前走一步,我心里愈加没底。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去带领学生在词的世界里前行,只是我没有用心寻找。
夜晚,早春的风还有寒意,我在书店里找到了《唐宋词格律》。这本书依韵脚分类,把唐宋词分为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而我先前教的《如梦令》便属仄韵。
第二天午后,我依照分类,从平韵格开始教。第一则,便是《十六字令》。这小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我个人更喜欢它的两个别名,仿佛从《诗经》里走出来的名字)。从词牌名上就可得知,这首词共十六字,三平韵,首字独为一句。然而,《十六字令》留下的作品似乎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名的就是南宋蔡伸的“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再如毛主席的“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三则)
正好是婉约与豪放各一首,我在黑板上写下《十六字令》的定格,对照格律填上这两首词。孩子们通过读词,发现了“三平韵”,更对这种只有十六个字为一首的词颇感兴趣。
读蔡伸的词,孩子大约能感知到词人是在望着天上的月亮若有所思,只是对“圆蟾”二字略有不解。我问,婵娟是谁?孩子说,是月中嫦娥。那嫦娥、月桂树,都在何处可见?孩子恍然大悟,“圆蟾”就是圆月。再读这十六个字,人、事、物、景、情一一水落石出。“天!”在寂静得只有嫦娥与之遥望的夜晚,有谁听得到词人心中一声叹息?他与嫦娥各自寂寞,不忍心看“圆蟾”,更不忍看倚在月桂树旁孤独的嫦娥。那窗口照进来的清光,实在冷!
若说蔡伸的词是宁静深幽的,那么毛主席的词就有了一种策马奔腾的豪放与霸气。读这首《十六字令》,能感觉到每个字都尽显领袖风范,不得不令人叹服主席的文学造诣很深。苏轼说“高处不胜寒”,然而毛主席深知,只有像山一样直指青天,才能看到乌云背后的万里晴空。毛主席就是那“赖以拄其间”的高山,为新中国的解放撑起了一片天。
孩子们在这两首词中徜徉,感知着寥寥数字带来的绝妙的意境。然而,《十六字令》的创作,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要以鲜少的文字描绘出完整而生动的画面,确实不易。但同时,这次创作又是一次契机,正因为前人留下的作品并不多,才使得他们有了无限的发挥空间。
我们开始当堂创作。我在黑板上写,他们在《我读我写》上填。
“春。杏粉柳绿又一村。恰当时,草色满乾坤。”许是我的眼里只容得下春花秋月,因此填的词也是小家碧玉的感觉。其中“又一村”是学生帮我改的,原本为了押韵,填了“雨露纯”,学生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很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便欣然改之。学生又说“满乾坤”几个字填的巧妙,使得原本柔软的词多了几分大气。
紧接着,孩子们的词一首接一首创作出来。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但多是令人振奋的新作。于是,我顾不得写正楷,笔走如飞地在黑板上写下他们的词,并与他们一同在春光烂漫的午后斟酌、改词。如卢大航的“江。雄浑咆哮无物挡。抬眼望,竹筏浪中闯。”原句为“竹筏浪中荡”,我正为这句琢磨时,他身后的毛浩宇站起来说:“我建议改成‘竹筏郎中闯’。”我不禁拍案叫好:“这‘闯’字改的好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乘风破浪的竹筏,更让人看到了竹筏上勇敢的汉子!”毛浩宇接着说:“对啊,我就是从《黄河的主人》中驾驶羊皮筏子的人身上得到的灵感。”
又如“愁。笔下无言心生忧。天助我,一字解千愁。”我戏笑他们托腮沉思时的模样,给他们起了个字:愁。立刻就有孩子接下去,口头创作出了这首词。
想起几年前看诗教名师苏静的书,里面附录了她的学生写的几首《十六字令》,当时甚是羡慕。如今,就在这个温暖的午后,我们竟也这样酣畅淋漓地填词、改词,那满满的喜悦充斥着孩子与我的心。整整两节课,我们都不忍拿出一分钟来休息,直到做操音乐响起,才意犹未尽地划上了一个休止符。而那满满一黑板的词,是孩子们对宋词的延续。陈子昂曾经如此悲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孩子们用自己填的词告诉古人,十六字令,后有来者,且势不可挡。
附学生的词:
十六字令
卢大航
叹!红楼三国俱往矣。问今朝,何处有贤才?
江。雄浑咆哮无物挡。抬眼望,竹筏浪中闯。
十六字令
张盛辉
愁。笔下无言心生忧。天助我,一字解千愁。
夜。仰望冷宫有婵娟。可曾闻?一曲《西江月》。
忧。借酒消愁愁更愁。醉中思,何日东山起?
十六字令
周子怡
叶。说是嫩绿却鹅黄。三两片,醉了千年树。
星。漆黑夜空盏盏灯。似那般,数也数不尽。
十六字令
周敏
叹!水浒英雄不胜数。来相逢,只为百姓福。
十六字令
谢雅婷
山。高低起伏连成峦。脚踩川,溪水长流欢。
十六字令
王大庆
先。自古圣贤立于天。满人间,人皆仰其德。
十六字令
谢佳琪
月。离人见它便思乡。泪满面,何时入梦来?
十六字令
蒋俊辉
叹!三国猛将不胜数。吴蜀魏,煮酒论英雄。
十六字令
冯玮烨
山。连绵起伏次于天。抬头望,一眼见醉仙。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