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04-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英
《渔歌子》教学设计
李英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词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紧扣“不须归”“白鹭”“桃花”等词体会诗人用词的巧妙,解读词中的文化意象,体会作者的隐逸情怀;
4.从词、词牌名,以及《渔歌子》在历史上的意义,感受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读,感受词的音韵之美
1.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渔歌子
2.联系旧知,了解“词牌名”。
(1)这是词的题目吗?(词牌名)
(2)你还知道其它词牌名吗?(如梦令、清平乐、水调歌头、忆江南、沁园春……)
(3)看到这个词牌名,你知道了什么?
3.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塞”,生字“鹭、鳜、箬、笠、蓑”。
(2)指名读,适时评价,正音、辨形、释义。
(3)指导读出节奏:在古代,词人写词是用来唱的,是有一定旋律的。这种长短句,读的时候如果能够读出点节奏,那就更好了。谁再来读一读?
(4)齐读。
二、说,感受词的画面之美
1.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什么意思?你们读着这首词的时候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2.指名说。问:他(她)看到的是哪句的画面?学生齐诵相关的诗句。
3.这些画面中包含了多少景物啊?我们来数一数(在原词上变色),一共有9种景物。
4.这首词总共只有27个字,却为我们描述了这么多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可就是因为简洁,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出示图画、音频(流水声),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似乎闻到了什么?
5.谁能把自己刚刚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连起来描述一下?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同桌互相练一练。
6.指名:哪位同学来试一试?教师适时指导。
7.经过同学们的想象,这首词的画面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的风景,你会想到哪个词呢?(板书:景)浓缩成一个字就是“美”(板书)。
8.而《渔歌子》又别有一番味道。拿起书,让我从你们的声音中再次感受到这种美,从你们的表情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真的真的很美。齐读。
三、辨,体会词的文字之美,感受景中人之情感
1.这首词中,不仅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我们不能忽略的人。(板书:人)你看,这个人是怎样的姿态?(看课文插图)他的衣着——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渔翁?你猜猜看他此时的心情是如何的?(高兴、悠闲、愉快、舒畅……)
2.这首词中没有这些词呀,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在你看来,词中哪些字、哪些词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想一想,在书上做上记号。
3.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主要版块:
(一)不须归(结合解词)
(二)颜色
青箬笠,绿蓑衣 出示图片对比真实的箬笠和蓑衣的颜色。难道作者用错词了?因为他和这里的景物融为一体了。“黄、灰”代表着一种灰色的心情,是不开心的,而“青、绿”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白鹭飞 在古代,白鹭是自由的象征。
桃花流水 桃花是粉色的,流水是绿色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也能表达出诗人那种欢快的心情。
因为每年的这个季节,桃花盛开,春水盛涨,此时的流水还叫“桃花汛”或者“桃花水”呢。
(三)姿态
白鹭飞 飞:自由自在
桃花流水 流水:流水也自由自在地流
鳜鱼肥 肥:鱼儿自由自在地游
斜风细雨 这两个字写出了风和雨的姿态。风不是大风,而是有点斜斜的微风;雨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细细地飘落下来。
4.同样是写景、垂钓的内容,你能看出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江雪》,简要交流。
5.师小结:诗人笔下的景物泄露了他的心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6.我们再来读这一首词,就不仅要体会到风景的美丽,还要感受到作者的那一份悠闲自在了(板书:闲)。配乐齐读。
7.师重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板书:不须归。)这里的“归”是指回到哪里去呢?
8.张志和的大哥张松龄根据弟弟的《渔歌子》写了一首词,其中的两句是这样的: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这是哥哥在劝弟弟什么呀?师生角色演绎:(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追问:你为何不归?生答。
9.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在垂钓的时候鱼钩上从来不挂鱼饵。这使你想起了谁?姜太公钓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可是,张志和想钓到什么呢?猜一猜!
10.是啊,张志和对于钓得着钓不着鱼,已经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春天美景,是这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
11.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你就能明白其中最深层的缘故了。(课件出示资料)看了资料之后,再来想这首词,“不须归”还只是指不回到那个自己吃饭睡觉的小家么?还指不想回到哪里去呢?(不想回到朝廷之中,不想回到官场之中。)
四、读,了解本词的意义
1. 张志和的《渔歌子》不仅是中国唐代的词宗,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49年后,词传到日本,立即成为皇室以及汉学家的蓝本,流风千古。
2.喜欢这首词吗?不但你们喜欢,宋朝的大诗人苏轼也喜欢,看这一首苏轼的《浣溪沙》。快速浏览一遍,看看有什么发现?苏轼可是宋朝的大诗人,他把《渔歌子》的句子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可见他对这首词的喜欢。
3.再次齐读,会背的背。(听古代和现代版歌曲《渔歌子》)
五、作业:
摘抄并自学张志和的另四首《渔歌子》。
板书:
渔歌子
景美
不须归
人闲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