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3-04-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邓瑞芳
10、螳螂捕蝉(第二课时)
洛阳中心小学 邓瑞芳
教学目标:
1、了解“螳螂捕蝉”的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通过人物对话,尤其文中五个感叹号的丰富内涵,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1、揭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又是如何巧妙地劝说,从而使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
二、首尾呼应,品吴王情绪变化。
1、那么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理解“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的意思。有感情朗读句子。
2、对于大臣们的劝谏,吴王的态度如何?关注感叹号。练习朗读。
3、可是,后来一位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后,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理解感叹号包含的意思。
三、研读文本,感悟少年的智慧。
1、那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用了感叹号,我们又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默读课文第2-11节,把带感叹号的语句划出来。并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个感叹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吴王情绪变化的两处感叹号。
(1)交流。
出示: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2)说说这个感叹号包含的情感。
(3)为什么要用“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4)出示对话,练读第4-8自然段。师生分角色读。老师在读少年的话时,有意加快速度,读出急切的语气,讨论能否这样读,理解不能这样“急切”朗读的原因。
(5)自由读9-11自然段,联系插图试着讲一讲。
学生复述,师生评价。
(6)体会吴王的态度变化。
3、感受少年话语中感叹号的丰富内涵。
(1)体会“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中感叹号的丰富内涵。
(2)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少年讲故事的过程中,其他地方没有感叹号,直到这里才用了感叹号呢?
4、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吴到底明白了什么?
5、默读全文,看看少年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细节中?
组织讨论。
四、链接古文,明白寓言道理。
1、《螳螂捕蝉》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这本书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朗读小古文,并说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
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智慧的宝库。
比如苏代以“鹬蚌相持”劝止赵惠王伐燕,陈轸以《画蛇添足》劝止昭阳攻齐,季梁以“南辕北辙”劝止魏王伐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先秦寓言史》。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布置作业。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