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的设计与自我反思
发布时间:2011-05-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顾祥娟
《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的设计与自我反思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1、学生听《为了谁》。
可以看得出,学生听得很专注。说明这首歌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2、听完歌,你知道歌曲唱的是谁吗?(人民解放军)
出示歌词。说说:“你是谁”中的“谁”指的是谁?“为了谁”中的“谁”指的是谁?“谁最美”“谁最累”中的“谁”又指谁?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学生勉强答出解放军和人民群众,学生底气不足。出乎我的预设。
3、同学们答语声音不响亮,说明大家对这个答案把握不大,没有关系,我们先搁这儿,随着学习的进一步,你会做出正确的决定的。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同样强加给学生的答案,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不如先放一放,待时机成熟时再点一点。
4、《为了谁》这首歌词曲精炼凝重,演唱者饱含深情。你知道这一切源于什么吗?让我们随时光回到那1998年。
1998年夏天,中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洪水泛滥,汹涌的洪水冲垮了房屋,冲走了庄稼,洪水像凶猛的野兽一样咆哮着卷走了一切。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破坏力极大,严重威胁着长江流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面对这场灾难,中国人民是怎样对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梦圆飞天》一样属于通讯报道的一篇文章。第23课——大江保卫战。(齐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这里设计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大江保卫战的时代背景,通过读题读出了气势。
二、初读课文,要求:同桌互读生字,一起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个感人的场面?
这个自学部分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因为学生回家的预习不会很到位,所以,这样的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课堂证明效果比较好。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出示第一板块:(生字表上的生字)你会读这些词语吗?
崩塌 脚趾 稀泥 赛城湖 扛包 冲锋舟
完成大练习册上的第一题。
这儿的设计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书后生字表上的生字的掌握情况,通过训练,发现学生自学效果很好。
(2)出示第二板块:(课文中加注拼音的词)这是课文中加注拼音的词语,不太好读,谁来挑战?
嶙峋 鏖战(指导写)
安造垸 簰洲湾 (这是长江流域的两个地名,不太常见)
一绺布条 铮铮铁汉(关注“绺”)
这里之所以把课文中不要求完全掌握的词拿出来读,是因为这篇课文的重要性,这些词不常见,为了便于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才这样设计的。
(3)出示第三板块词语:
日夜兼程 惊心动魄 劈波斩浪 气壮山河
请学生读一读,问: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了吗?
老师不理解“日夜兼程”的“兼”,谁来帮帮我?
第二、三两个成语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请四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自己觉得学得最好的成语,其他同学完成大练习册第二题。
设计发现词语特点,是为了了解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说同结构的词是为了了解学生词语的平时积累。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很到位,上黑板写字的同学很认真,写的字比较漂亮。
这儿花时间太多,虽然学生的基础抓得扎实了,但后面的读文时间给挤掉了。
2交流:课文给我们展示了几个感人的场面?(保卫大堤、拔钉扛包、勇救群众)
3、保卫大堤、拔钉扛包、勇救群众在课文的哪几小节?(2—5节)
那么,第一节、第六节各写什么?(完成板书)
2、3两个环节设计,一是为了检查合作学习效果,二是解决理清课文条理。
4、请同学再看黑板,这么长的一篇文章,现在就浓缩成了几个画面,简单明了。把这些画面用自己的话串联连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这儿是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
5、在这几个感人的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面。
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由于时间掌握不算到位,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
五、总结:
1、现在,我们再回到那首歌中,你知道“谁”指的是谁了吧?
这时的学生回答得很大声,底气很足。对解放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无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课文,去感受子弟兵的英勇无畏,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的。
这样的结束语让学生对下堂课充满期待,充满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三、六题。
2、熟读第4、5小节。
板书:
(第1节) 打响
保卫大堤
23、大江保卫战 (2—5节)勇战 拔钉扛包
勇救群众
(第6节) 铭记
反思:第一课时结束后,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好。首先是教案设计的条理很清晰;其次,对音乐的应用起了积极的作用;第三,第一课时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练得扎实到位。缺点是:由于本课词语较多,比较难学,所以化时过多,导致学生读文时间减少。这堂课充分体现一课一得,但美中总有不足,以后的教学设计预设和实际上课时的调控还得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