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12-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顾祥娟
《变色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阳中心小学 顾祥娟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自然是本绿色的课本,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活跃着有自己特异功能的动物。昨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小动物,它叫-----(变色龙)。
2、带着你对它的喜爱,读课题;带着对它的好奇,读课题。
3、回忆一下,课文给我们依次介绍了什么?(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
二、发现变色龙: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1-8自然段,边读边想:想要发现变色龙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自己读课文。
3、交流:(不容易)
(1)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见到“怪物”,以为小李在开玩笑。
(2)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藤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4、那为什么不容易发现呢?(读“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藤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6、是啊,变色龙隐藏得这么好,怪不得很难发现啊!那作者他们发现时,该是怎样的惊讶,怎样的惊喜啊!同桌间试着合作读读课文1-8自然段,一人读中非工人,一人读小李,旁白两人一起读,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出来。
7、指名读,分角色读。
三、端详变色龙:
1、我们意外发现了变色龙这个“怪物”,就把它好好端详起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9-15自然段,看看课文写了变色龙哪三方面的特点?
2、学生读书,交流:(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个特点最感兴趣,就选择那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面圈圈画画。
4、学生自学。
5、交流:
外形
(1)、细读第9自然段,对着第9自然段的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2)、小结:同学们,在介绍一种小动物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你看看课文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啊?(观察顺序:全身--头--身躯)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时,也紧紧扣住了它的特点(身体的颜色—嘴巴的形状等)。
(3)、是啊,看着这变色龙,真可以用第一部分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怪”。(4)、再读第9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写小动物的方法。
捕食
(1)、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快速浏览10—12自然段。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快)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变色龙的捕食速度快的?自读第12节,在相关的词语下面圈圈画画。
(3)、交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
(4)、变色龙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再送给它一个字:“准”。
(5)、指导读第12自然段。
(6)、变色龙捕食之所以又快又准,其实靠的是什么?(眼睛)让我们把眼光放到第11自然段。读读想想,你觉得变色龙的眼睛有什么奇特之处?
(7)、交流:(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产生立体感),也难怪它捕食速度又快又准了。
(8)、指导读第11自然段。
变色
(1)、自读第14自然段,找出描写变色龙颜色变化的词。读后交流:
(2)、变色龙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
(3)、想象一下,变色龙还会怎样变化?
(4)、讲到这儿,你还会觉得变色龙是个怪物吗?你会怎样称赞它?
(5)、作者又是怎样称赞它的?齐读第15自然段。
四、放回变色龙:
(1)、同学们,这就是外形怪异、捕食又快又准、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你碰到了这样的变色龙,你会怎样处置它?
(2)、学生交流,结合本校环保公约讲解。
(3)、文中作者是怎么处置它的呢?齐读最后一节。作者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儿,课文基本学完了。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变色龙的外形特征、捕食情况,以及它最显著的特长“会变色”,我们又学到了作者观察动物的招术,不仅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更要善于利用各种观察器官,-----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并能锲而不舍地观察,这样才能把动物的特点观察得更仔细,写出来的文章才更吸引人。
2、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大自然的确是本绿色的课本,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读懂它,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需要我们人类去保护,让我们和动物和谐地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吧!
六、巩固练习: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仔细研读。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灵活运用送学到的观察、表达方法,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附板书
发现 外形特征 仔细观察长期观察
端详 变色龙 捕食情况 善用各种观察器官
放回 特殊本领 (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等)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