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教育教学>>精品教案>>文章正文
登月之旅
发布时间:2010-12-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瞿志坚

 

六年级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一、预期学习结果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能做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了解科技发展对月球探秘的推动作用,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材料:分6组,每组:盘子一个、细沙一盘、同样大的石子2个、大小不一的石子4个、手电筒一把。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幻灯片2,谈话: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样想说的吗?(指名学生交流)
2、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充满了遐想,因此也有了许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幻灯片展示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3、揭题:正是因为神话的美丽,人们都渴望登上月球一探究竟,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二)远望月球,了解环形山。
1、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月球的真面目,伽利略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月球?(没有玉兔,没有桂花树……)
2、播放幻灯片,这就是在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月球,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300多年来,科学家们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猜测可能是由流星和陨石撞击月球所形成的)
3、同学们想的不错,这个也是近50年来科学家们所得出的最新的结论。
(三)模拟实验,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环形山会有大有小呢?(学生回答并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板书:因素:大小,速度……)要想知道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2、设计实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吗?
(先小组讨论怎么做,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发言追问:沙盘代表什么,石子代表什么,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分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老师这里领取实验器材,根据屏幕的提示,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一:
问题: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方法:大小不同的石子在同一高度落下
现象:                                      
                                               
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有关,陨石越大,环形山就越大,陨石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实验二:
问题: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方法:相同的石子在不同的高度落下
现象:                                     
                                                
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速度有关,陨石下落的速度越快,环形山就越大,陨石下落的速度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4、汇报交流:
5、实验研究光照角度对环形山影子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知道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和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播放PPT,请同学们利用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小结:因为光线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我们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需要27.3天,但是人们要想更好的观察月球,也是需要选择好的时机的,每个月的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到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的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PPT展示)
四、了解登月成就,再识月球
1、从古时候起,人们一直渴望飞上月球。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阅读书上P44页相关内容,并且回答问题。
是谁首先登上了月球?
亲历月球以后人们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2、今天美国的“阿波罗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有!) 20071014,〈〈嫦娥一号〉〉嫦娥一号升空。这标志着我国探索月球的开始,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幻灯片《嫦娥一号》登月实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二十年后,在你们的努力下,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乘自己的飞船进行月球旅行了。设想一下,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准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