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十则
发布时间:2012-09-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邓瑞芳
小古文十则
1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②,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③,钟况然有音④。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⑤。
【注释】
① 范氏之亡也:范氏家族战败逃亡的时候。亡:逃亡。
②欲:想要。 负:背着。 走:跑,逃跑。
③以:用。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④况然:钟响的声音。 ⑤遽(jù):急忙。
【指要】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偷到(范氏的一口)钟,打算背着跑开,可钟太大,没法背。(他)用椎砸毁钟,钟发出很大的声响。(他吓坏了,)恐怕别人听到声音,从自己手上夺走钟,急忙掩住自己的耳朵。这个故事,揭示了偷钟人做贼心虚而又欺欺人的心理。
2 郑人买履①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而忘操之③。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④。”反归取之⑤。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⑦?”
曰:“宁信度⑧,无自信也。”
【注释】
①履(lǚ):鞋子。 ②度(duó):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③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的时候。 之:往。 操:拿。
④度(dù):这里作名词用,指尺码。
⑤反:同“返”,回去。 ⑥遂:于是,就。
⑦何不:为什么不。试之以足:即“以足试之”,用脚试鞋。
⑧宁:宁可。
【指要】
郑国有个人想要买鞋,先自己量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的时候,忘了带上尺码。(他)已经拿到鞋才说:“我忘了拿尺码。”(于是他)返回去取尺码。到他(拿了尺码)返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道变通的蠢人。
3岁不我延①
(宋)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②,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已矣③,是谁之愆④?
【注释】
① 本篇选自《朱文公文集》。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②谓:认为。 ③呜呼:叹词,唉。 ④愆(qiān):罪过。
【指要】
不要认为今天不学,还有来日。不要认为今年不学,还有来年。光阴流逝,时间不会为我而停留延长。唉!时光已经没有了,这是谁的罪过呢?作者提醒人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否则,一事无成,只能怨自己了。
4 熟读精思①(上)
(宋)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②,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③,子细分明读之④。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⑤。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注释】
①本篇选自《朱之读书法》。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②整顿几案:整理书桌。 几:桌子。 ③详缓:详细从容。
④子细:即“仔细”。 ⑤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指要】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必须要读得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5 熟读精思(下)
(宋)朱熹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①。”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③,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④?
【注释】
① 见(xiàn):同“现”,显示。 ②余尝谓:我曾经说。
③漫浪:随便。 ④岂不到乎:难道还到不了吗?
【指要】
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所谓说书读得熟了,就是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有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6 矛与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④。”或曰⑤:“以子之矛⑥,陷子之盾,何如⑦?”其人弗能应也⑧。
【注释】
①鬻(yù):卖。 ②誉:称赞。
③物莫能陷:没有东西能刺穿(盾)。陷:穿透。
④无不陷:没有刺不透的。 ⑤或:有人。
⑥以:用。子:您,尊称。之:相当于“的”。
⑦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⑧其:那,那个。 弗(fú):不。
【指要】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这个故事演化成一条成语,叫“自相矛盾”。现在常说的一个词“矛盾”,也是从这里来的。
7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③。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南郭:复姓。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以数百人:同那几百人一样多。
【指要】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名乐师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懂装懂,不会有好下场,骗局最终是要被揭穿的。
8 要做则做①
(清)钱泳
后生家每临事②,辄曰“吾不会做”③,此大谬也④。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⑤?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⑥,大误终身⑦。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⑧,附记于此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⑩。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11。世人若被明日累12,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13?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① 本篇幅选自《履园丛话》。作者钱泳,清1代文人。 ②后生家:年轻人。
③辄:就。 ④谬:错误。 ⑤安能:哪里能。
⑥因循:适应旧习惯,这里指拖延不做。 ⑦终身:一辈子。
⑧家:我的本家。 ⑨附:附带。 ⑩何其:多么。
11蹉跎:虚度光阴。 12累(lěi):损害。 13几何:多少。
【指要】
年轻人每做一件事,总是说“我不会做”这是很错误的。一切事做就会,不做怎么能会呢?还有,做一件事,总是说“暂且等到明天吧”,这也是很错误的。一切事情要做就做,如果一个劲儿地拖延下去,就能耽误一生。本家鹤滩先生有一首《明日歌》最妙,附带记在这里:“明天又是明天,明天怎么那样多!我的一生都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耽误了。世上人们苦就苦在被明天牵累啦,春去秋来暮年也就快到了。早晨看着水向东方流去,傍晚看着太阳从西方落下,人活百岁又能有多少明天呢?请大家听一听我的《明日歌》。”
这一篇笔记,主要是谈因循推延会误人一生。文章中引用的《明日歌》流传很广,对人颇有启发意义。
9 家 诫①
(宋) 欧阳修
玉不琢②,不成器③;人不学,不知道④。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⑤,虽不琢以为器⑥,而犹不害为玉也⑦。人之性因物则迁⑧,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⑨,可不念哉?付弈⑩。
【注释】
①本篇选自《笔说》。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这则“家诫”是欧阳修为教育儿子所写的。
②琢:雕刻。 ③器:器物。 ④道:道理。
⑤然:然而,但是。常德:指固定不变的性质。
⑥虽:即使。以为:即“以之为“,把它做成。 ⑦犹:仍然。害:妨碍。
⑧性:品性,品德。因:随着。迁:改变。 ⑨为(wéi):做。
⑩念:考虑。哉:表示反问的语气。付:交给。弈:作者儿子名。
【指要】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制作成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作为物质,有比较稳固的特性,即使不雕琢成器物,也仍然不妨碍成其为玉;可是人的本性,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会成为小人。这怎能不令我们时时思虑警惕呢?
这篇《家诫》比较人与玉的特点,强调人不学习,品性就会改变,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
10 舍生取义①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②。二者不可得兼③,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① 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死。取:求。
②所欲:所要得到的。 欲:想要。
③二者:指鱼和熊掌。 得:能,能够。 兼:同时(获取)
【指要】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孟子名言】
①尽信书,不如无书。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