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课题管理>>校本阅读>>文章正文
论语二十则
发布时间:2012-09-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邓瑞芳

 

《论语》二十则(上)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论语》:这本书是言行录,由孔子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整理而成,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学生的言论行为,是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子:老师,这里指孔子。 川:河。
逝者:流逝的,指时间。如:像。斯:这,指河水。夫(fú):啊,表示感叹语气。    舍:停,停止。昼:白天。
【指要】
孔子站在河边,对着河水说:时间就如同这流水啊,日夜不停地流逝。时间一去不复返,应百倍珍惜。
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注释】子曰:孔子说。
【指要】孔子说:人要是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注释】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死后赠给他的称号。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不耻下问:不认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自己的耻辱。耻下问:即以下问为耻。下问:请教地位低于自己的人。是以:即以是。以:因为。是:这个。
【指要】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作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耻下问,因此称他为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三军:军队。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匹夫:老百姓。
[指要] 孔子说:军队的将帅可以夺取,一个平民百姓的志向不能被人逼着改变。孔子强调人要有坚定的志向。
5.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注释】彫(diāo):同,凋落。
【指要】
孔子说: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树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这是用松柏耐寒而不凋,比喻人要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能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注释】
    (zhì):同,聪明。
仁:古代的一种道德观念,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指要】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忧虑,勇敢的人不畏惧。
7.子曰: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知:懂得,理解。好(hào):喜好。     乐之:以之为乐,以求学为乐。
【指要】
孔子说:(对于学习,)懂得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能以学习为乐事。知之、好之、乐之,这是求学的三种境界。学生如果能达到第三种境界,学习就成为一件幸福的事了。
8.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
过:犯错误。而:却。可是。
是:这,指这个过错。谓:相当于(wéi)”,可以译成
【指要】
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个过错就是真正的过错了。意思是说,犯了错误改正就好,怕就怕坚持错误,拒不改正,那样问题就严重了。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注释】
患:忧虑,担心。己知:即知己,理解自己。 不能:无能,没本事。
【指要】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忧虑的是自己没有本领。
10.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
诲:教导。女(rǔ):同,你。乎:语气词,相当于
(wéi):是。     是:这。
【指要】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真正的(明白)。意思是说,不要不懂装懂。
《论语》二十则(下)
1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yān):于其中,指在别个两个人当中。于,在。
其:他俩的。善者:好的方面。从:指跟着学。
【指要】
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行(xíng),其他两个人当中,必定会有能当我老师的。(我)选择那好的地方跟着学,对那不好的地方则加以改正。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释】
(zhì):同,记住。     厌:满足。      (huì):教导。
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身上有哪一条。意思是那三条我全没做到。
【指要】
孔子说:心里默默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哪一件呢?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时:时常。习:温习。
不亦说(yuè)乎:不也让人高兴吗?亦:也。说,同,喜悦。
知:理解(自己)。愠(yùn):恼怒。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
【指要】
孔子说:学过了,时常复习,不也让人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让人快乐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恼怒,不也就称得上君子了呈?这是《论语》原书的头一段话,流传很广。三个反问句,谈学习方法,谈交友的快乐,谈与人沟通的气度。
1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注释】小人:指品格不好的人,与君子相对。反是:与此相反。是:这。
【指要】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人做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1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同,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起连接作用。
立:自立,指做事人合乎礼仪,站得住脚。
耳顺:指能迅速领会别人话中的意思。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yú)(jǔ):违反规矩。逾:超过。
【指要】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自立,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讲话就能了解主旨,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不会违反规矩。
1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注释】以:因为。举:提拔。          废:不听,不采纳。
【指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有人会说好话就提拔他,不因为有人(本身不好)就不采纳他有价值的意见。意思是说,选拔人才的时候,要听其言,观其行,作全面的考察;听取意见的时候,要看意见本身好不好,不要管提出意见的人怎么样。
1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注释】巧言:花言巧语。乱:败坏。忍:忍耐。谋:计策,谋略。
【指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品德。在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zēng)子:曾参(shēn),孔子的学生。
(wú):我。日:每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反省。三,表示次数多,不是实指。               (wèi):替。谋:出主意。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说话算话。传:传授,指教师教给知识。习:温习。
【指要】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对老师教的知识没有复习吗?
19.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
当:面对。仁:合乎仁义的事。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于:对于。
【指要】
这一条后来演化为成语当仁不让,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该抢着去做,不要退让。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释】
生而知之:指一生下来就有知识,懂得道理,不用经过后天的学习。
(hào):喜好。敏:勤奋努力。求:探求,钻研。
【指要】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努力地钻研探求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