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4-03-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柴丽君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柴丽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传统预习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减少一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要求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
二、理论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自1956年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之后,心理学家们除了强调培养自学能力以外,还从认知策略的角度来解释学会学习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各学校对课前预习都非常重视,也有过自己的研究。有些学校主要从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方面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查阅工具书,收集资料可以从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等等,以此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防止盲目浪费现象的发生。
本课题将从自主学习的层面,更多地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形成较为有效地课前预习策略。为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有益的借鉴。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探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五、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要求 ,树立预习的意识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掌握好的预习方法,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让学生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1.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调查的问卷和收集的数据,括号内为收回问卷统计后的数据)
①你在学习新课前预习吗?
要预习(44%)不预习(38%)偶尔预习(18%)
②你为什么要预习?
老师要求(74%)家长要求(23%)我自己的学习习惯(3%)
③你为什么不预习?(可多选)
老师没布置(86%)老师不检查(86%)不知道怎样预习(74%)不想预习(8%)
④你觉得预习重要吗?
重要(86%)有点重要(10%)不知道(4%)
⑤你认为预习对你的学习帮助大吗?
很大(83%)一般(10%)没有帮助(7%)
⑥你都怎样预习?(可多选)
朗读课文(86%)勾画字词(36%)查资料,工具书(36%)批注、提问(32%)不知道(9%)
⑦你认为预习需要老师指导吗?
需要(56%)不需要老师指导(62%)
需要(56%)不需要老师指导(62%)
2.问卷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期望较高,86%的学生认为预习重要,83%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帮助,反映出学生想通过预习来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
(2)偶尔预习的和不预习占了62%,认真预习的只占15%,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预习的不多,说明学生的重视不够。
(3)老师的有效指导不佳,监督力度不够。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预习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学生不预习的原因老师的因素占了74%~88%。
(3)老师的有效指导不佳,监督力度不够。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预习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学生不预习的原因老师的因素占了74%~88%。
(4)预习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朗读课文,勾画字词,查字典。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没有真正认识到预习对他们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给方法 进行有效预习
1.依据学段特点,明确预习任务。
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层次水平也应有所不同。要想获得良好的预习效果,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时该做哪些事。任务越明确,预习的效果越好。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自身经验积累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且简单易行的预习任务,如①先自己独立练读课文两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把课文读给家长听。②用序号标出自然段。③圈画出文中生字。
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实践经验,阅读能力相对提高,他们的预习任务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如①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②画出文中让你有所感触的句子,在旁边写好体会。③提出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
高年级的学生就需要能在预习中联系已有经验及知识积累,运用多种形式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如①读课文,标注小节号,圈出自己不理解或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的方式解决,并做好摘录。②画出感触较深的词句,做好批注。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并写在空白处。④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并把搜集到的资料概括或摘抄到课文相应地方。
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明确学生预习的任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依据预习任务,指导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感知。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并自学生字词语。字词预习的要求是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运用一定的方法解释词语,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步: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具体要求是摘抄课文中的描写精彩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步:细读深究。要求学生就预习课文后提出自己的有价值的问题,如对课题质疑、对内容质疑、对课文人物质疑。还有哪些不懂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具体要求是在所摘抄的句子上圈出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同时还有哪些疑问或对课文后的思考题已经进行了思考都记录下来。
当然,考虑到文体的不同,预习步骤略有不同。例如,碰到名家名篇,则要求增加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的收集;古诗古文则要求了解诗人的风格、时代及有关著名诗句;一般写事类的文章,则要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状物抒情类的文章,则要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初步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
3.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提供预习的方法:
①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既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还能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还品尝到独立学习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②圈点划号法——也称符号标注法。阅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
③习题试解法——即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如教材后附的思考练习题,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中要点和重点的揭示,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时内容的具体指导。苏教版不少课文后有针对性的理解课文的习题,通过试解课后习题,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④探索尝试法:即边探索边阅读,或者边读边练习的预习方法。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的一种预习方法。
通过不同的预习方法,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做到心中有数,并对通过自学学会的知识感到喜悦。同时,也会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问,这是正常的。这些问题可等待老师讲解。
(三)给予平台 交流预习成果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在学生预习之后,怎样检测他们的预习效果,真正将预习融入阅读教学的整体中去呢?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缤纷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现预习成果,尽情展示自我的风采,享受成功的喜悦。比如:
1.当小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小老师,通过向同学传授自己在预习中得到的知识,以此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促使他们在以后的预习中精益求精。其次这样还可让学生之间彼此纠正错误。经过我们的实践,我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都非常地专注,彼此促进性极强。
2.扮小演员。有的文章中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学生在预习会非常地受感染,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趣味盎然的进行演出,再让大家共同来评议他们在预习中的体验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有一篇《负荆请罪》,课前我在布置预习时请有能力有兴趣者进行课本剧的排练。课堂上的表演,孩子们显得都很投入,且情感真挚,由于真正读懂了课文,发现了这一点后,我适时让全班同学点评,肯定优点的同时将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引导到对文中人物的解读。
3.办成果展。有时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预习课文,有些学生就会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有些学生会设计精美的预习小报。一段时间下来,我就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评比活动,那些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就可以张贴在板报的预习明星角。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有了真切的成功体验,预习兴趣愈加浓厚。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适当变换预习方式,这样也会有不同的预习结果,在形式多样的预习检查中,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上的增长,更获得能力上的提高。一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预习已为他们自己带来了长足的进步。
六、课题实施成效:
1.预习有效性提高。
高年级学生预习调查
|
预习的普遍度
|
预习的重视度
|
预习的反馈度
|
实施前
|
82﹪
|
64﹪
|
65﹪
|
实施后
|
95﹪
|
93﹪
|
95﹪
|
通过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后,我们看到,预习的普遍度,重视度,反馈度都有了提高。指导初见成效。
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研究,对学生的综合表现,我们发现学生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大部分学生喜欢预习了,喜欢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预习。②课堂上,学生胆子大了,积极参与,爱发言,敢说,也会说了,经常有独到的见解。③学生变得好学了。
3. 从参与研究的教师自身来说,本课题研究也使自身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首先为了课题研究,我们阅读了这方面的许多资料,在阅读中,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一年的研究使我对教科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反思和努力方向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一定不能缺位。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多读”和“善思”才是根本。同时学生的预习是一个完整的个过程,对预习效果的跟踪评价也要及时跟进。评价的时机和方式灵活多样,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尊重,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