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校长信箱 怀念旧版
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课题管理>>成果展示>>文章正文
“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4-02-19   点击:791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孙美芬

 

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孙美芬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影响已开始渗透进入社会、生活、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同样,传统的学校教育也愈来愈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基础教育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程整合与中小学“校校通”、信息技术必修课、网络教育等热点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促进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仍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在此背景下,我们课题组选取了“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为主题进行研究与实践。  

二、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是指: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语文素养。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促进创新培养。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通过研究,探究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模式。  

四、研究过程  

(一)课前充分准备  

   1.加强课题理论学习,弄清课题概念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优秀案例,进行理论学习、讨论和研究。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单地表述为利用数据、语言、图画、声音等发达的信息技术将学科中散碎的知识内容有机组合起来,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师利用现有教学平台,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实施课程整合。如使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或者利用网页与低年级语文学科课程整合。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前教学研讨    

明确了概念之后,我们着重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整合进行了探究:    

1)首先,我们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实现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解决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克服个人发展中的盲区。结合学校的教研活动和课题活动组织老师集体备课,深钻教材,分析教材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求老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将信息技术与低年级语文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更能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2)分析教材内容,整合网络资源    

课题研究期间,教师们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内容,找出哪些内容需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采集素材,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整合现成课件,研制开发出适应教学需要的课件,整合网络资源,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和便捷性。    

(二)课堂有效运用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且有发挥这种功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来说,入选为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典范文章,我们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情感的火花。在教学第一册《识字5》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大海的陌生感,在开始教学时,利用一段大海风景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大海的美丽。当学生看到那美丽的画面,听到欢快的音乐时,不禁赞叹到“大海好美啊!”他们个个目不转睛,不时发出“哇、哇”惊讶的声音。他们被带入到了情境之中,对大海充满了兴趣和向往,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难点     

1)利用视频,理解课文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能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摆脱困境。如《骑牛比赛》一文写了骑手经过了上千次的练习和失败,终于获得成功。要让学生仅凭借课文想象理解骑牛比赛的情景有一定的难度。为克服以上困难,我用视频将骑牛比赛的场面搬进课堂,将公牛的野蛮、桀骜不驯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学生注目凝视、侧耳倾听,情绪高涨,仿佛自己亲临了比赛场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就这样,骑手的技艺高超,坚持不懈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2)利用图片,熏陶情感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要害。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缩短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夕阳真美》是一篇描绘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美景的散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晚霞,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去体会,去领悟,去有感情地朗读。  

3示范朗读,以读促教     

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课文朗读,朗读“非同一般,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学生能否顺利地学习,取决于能否顺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多媒体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如《小鹰学飞》一课中,小鹰对老鹰说话的语气,老鹰作为长辈和小鹰说话的语气,先让学生练习,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示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习,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读书要领,进而理解课文。  

3.设计生动的识字游戏,巩固学生自主识字的效果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一大重点,为了战胜遗忘,识字后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及时反馈、强化记忆。我们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设计了多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来巩固学生自主识字的效果。如:《识字5》一课,识字的课文,重点是识字、写字。低年级的学生要他们“死”记抽象的文字是很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既快又好地记住字型,我们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利用媒体设计了两个识字游戏。一个是“捡贝壳”,另一个是“捉小鱼”。“捡贝壳”是把生字分别写在每一个贝壳上,一个孩子背着竹篓站在沙滩上。看到这幅画面,学生就很感兴趣。教师告诉学生:你读准了一个字,这个字就会被你捡到竹篓里,我们比一比看谁捡得贝壳多。这是跟着学生的速度进行的。“捉小鱼”是把生字分别写在小鱼的身上,以一定的速度出现,学生看到生字,要快速地读出来,否则小鱼就消失了。这个游戏相比较“捡贝壳”而言,要求学生认字的速度加快,难度随之加大。学生对这两个游戏非常有兴趣,个个跃跃欲试,小手举得好高,都想比比看,谁最厉害。在玩“捉小鱼”时,全班学生都兴奋地站了起来,响亮地读出了生字的音。这样,学生玩了游戏,又在游戏中巩固了生字,获得了积极的识字情感和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三)课后延伸拓展  

课后课题组成员针对研讨课分析讨论,通过个案分析进行研究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恰当、到位,是否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时机,让学生明确思考、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建立信息技术与低年级语文学科的联系。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网上阅读,拓展课外知识;利用QQ平台,发送邮件等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研究成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通过此课题研究,从学生发展水平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口头表达、审美、感受等综合能力也在整合中得到了较大提升。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一)学生能力的提高  

1.丰富学科知识,激发探索热情  

我校学生来源比较杂,其中有不少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不足,家庭教育状况一般。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依据其独有的视听功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大大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的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更有效的发挥,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表现出浓郁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而且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敢于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能在老师带领下查阅、搜索资料,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正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学生能够在课前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课后自觉地利用网络进行拓展阅读。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加深印象,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老师积极围绕课题方案展开研究,就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情况、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具有较高质量的语文课件20多个。另外,在每节实验课、公开课、观摩课上,我们运用多媒体上课,课件使用率达100%,收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尝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增大教学容量,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课题组老师积极撰写案例和论文,其中论文《现代教育媒体在小学低年级“说话”训练中的运用》3月份即将在《中小学电教》上发表。  

六、问题与反思  

尽管本课题组已经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优化、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有所改变,制作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件,但仍然存在着问题,现作如下反思:     

在教学方式上,课题研究确实使学生兴趣大增,学与教的方式有较大的变化,但课件的使用还存在为用而用的现象,课件的交互性比较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如何更灵活地巧妙地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的尺度和时机,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值得深入探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