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课题管理>>成果展示>>文章正文
对小学低年级语文预习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柴丽君

 

对小学低年级语文预习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思考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柴丽君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拥有高效率的预习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的效果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认识有偏差
问题:在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学生还小,没有自学能力,所以不用重视课前预习工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要靠课堂教学。
思考: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弱,但等于他们就没有预习能力,只是,他们的预习能力跟其他学习能力一样还有待发展而已。要发展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其“做中学”,也就是让他们在预习中学习预习。而教会孩子学会预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预习要求不恰当
问题:对预习任务的布置缺少思考,没有明确的要求,往往用一句简单的“回家预习第x”了事。
思考:不同年级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读写、口头表达、口语交际等刚刚起步,理解、思维能力较差,记忆能力较弱。因此,低年级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以“读读课文、认认生字”等要求为主。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①先自己独立练读课文两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把课文读给家长听。②圈画生字,试着记一记,写一写。这样的预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缺少方法的指导
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不懂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就是读读生字和课文。
思考: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掌所预习的方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1.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以《两只小狮子》为例,如果老师叫孩子们:“请同学们回家后预习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孩子们肯定不知道该怎样来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如果这样引导:“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果你觉得故事有趣就多读几遍,最好读得很熟练。”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而借助拼音去读课文。
2.在预习时自学生字词。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写、认的生字。如果专等课堂上这四十分钟进行生字词的教学,我们就会发现,对于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让学生预习时圈画出生字新词,认读三遍,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音,能有利地帮助学生扫清“生字拦路虎”的障碍,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3、引导学生尝试质疑问难。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根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对难解之处进行圈圈点点。再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听课,思想高度集中,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预习和教学“两张皮”
问题:在进行课堂预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还能认认真真地按要求进行预习,但日子一长,就出现了敷衍的现象。在没有读课文之前就动笔标小节圈生字,根本就没有用心读课文,只是把预习看作在书上做几个标记。
思考:学生对预习渐渐不感兴趣,预习做得不到位,主要原因是预习和教学是“两张皮”:首先,课堂提问忽视学生预习成果,教学中把学生看作对课文毫无了解的人。例如老师这要导入: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你猜猜课文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其实学生已经在预习中对课文有所了解了,这些问题提得有些多余。其次,识字教学缺乏针对性、必要性。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学定教:学生懂的继续教,不懂的却可能没多花时间教。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反正老师上新课时还会让我们读课文,还会把生字反复读,反复记的,不预习也没关系。
因此,要使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就必须改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以预习的程度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的起点。例如在教学生字时,可把生字分成三类:第一类字虽然是生字,但以前出现的频率较高,学生对它很熟悉,字形较好记,只要熟字换个偏旁就行,这类字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就掌握。第二类字笔画较多或容易混淆或容易写错,是要多花时间学习的。这类字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尽量自行掌握。这种让学生跳一跳的学字方法,学生会感到,老师没教,我是通过预习自己掌握的,学生预习的自主性就会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