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课题管理>>成果展示>>文章正文
优秀教学设计---《读春》
发布时间:2011-1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臧明艳

 

 
洛阳中心小学 臧明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通过品读诗歌,感受诗歌地内容美,欣赏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选择其他三个季节仿写诗歌。
一.读诗,感受内容美
 读春               李肇星
牵过一瓣花,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蕾 蓬勃着, 像额头上的细汗。
 揽过一片叶,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纹 伸展着, 像肌肤里的血管。
 扶正一株苗, 来读春天: 数不清的骨节 挣扎着, 指向蔚蓝。
1.PPT出示《读春》这首诗,让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分小节朗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2.我们一起来读春,你从哪几种景物中读到了春天?(花、叶、苗)
3.我们一起来读春,你从花、叶、苗的哪个部分读到了春天?(蕾、纹、骨节)
4.我们一起来读春,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春天?(蓬勃着的、伸展着的、挣扎着向上的春天)
5.把你们读到的春天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我在花蕾中读到了蓬勃的春天,在叶子的纹理中读到了伸展着的春天,在苗的骨节中读到了挣扎着向上的春天。)
    花、叶、苗,象征着春天的盎然与蓬勃,在充满生命力的偌大春天中,作者着眼于细微的景物,从中读到了一整个春天。齐读诗歌,感受它的美。
二.赏诗,感受形式美。
1.仔细读这首诗的三小节,它们有何共同之处?(都有“来读春天”“数不清的”)分别读三次,有什么感觉?(“数不清的”说明很多很多,“来读春天”让人一次次读懂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而且很朗朗上口。)
2.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反复”,再读这首诗,作者还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3.读每一节的第一句,你发现了什么?(“牵”“揽”“扶”都是动词,“一瓣”“一片”“一株”都是量词。)
这短短一首诗,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用了几种写作手法,就能让诗变得更生动、形象,这需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但又要用得恰如其分。而动词和量词却又让春天变得灵动起来,让整首诗都有了生命。而且这首诗还押韵了,韵脚是“an”,我们读诗的时候嘴角上扬,就好像看到了那么绿、那么美得春天,忍不住绽放笑容。再次齐读。
三.写诗,感受意蕴美。
作者读春,写出这么美的诗。四季中,还有夏、秋、冬等着我们去读。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季节,回忆一下这个季节的代表性事物,仿照《读春》的格式,写一首诗。恰当地使用写作手法,使你的诗拥有生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