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辅助栏目>>栏目备份>>课题管理>>课题立项>>文章正文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学社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4-10-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志芬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学社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方案)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蒋志芬 臧明艳
一、研究背景
如今,学生的作文较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单凭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无法真正指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教条形的状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模仿,但是缺乏真正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学生对事物本身的真相和意义理解不深,对生活也缺少从内心深处得到的体验,因此,写的东西缺少新意和创新,而且雷同的痕迹较明显,不能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感知、创作。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有了这样的课题设想: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来建设文学社,并使文学社的活动能紧紧围绕校园文化活动展开,真正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为小学作文教学探索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
二、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活动。
文学社:是学校课堂教育职能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思考与探索的产物。由文学爱好者组成的校园文学社,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文学社:是指在文学社建设中充分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依据作文教学特点与规律,从教学管理、途径、形式、策略评价等方面优化组合进行研究,并物化为实际的操作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力图解决文学社建设中的理论问题、规范问题、效率问题、积极性调动问题、导向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建设出一套符合小学文学社特点的章程。
2.通过本课题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改变学生写作的方式,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提供正确的导引和有效的帮助。
3.通过本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推进新课程实践,使有关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教育目标,更加科学地施行教学方式,从而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推动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
4.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我校师生的研究水平,推动我校作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拟定计划、准备材料、网上调查、客观收集数据,整理材料,写出调查报告。
2.统计法:对收集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运用统计理论加以研究,得出定性结论。
3.评价法:对研究过程、方法等进行科学评价。
4.文献研究法:通过关注国内外文学社发展及作文教学发展动态、收集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深入了解、积极探讨文学社建设的发展情况,不断反思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五、研究的内容
(一)建立文学社管理机制
我校苔花文学社是由各年级各班不同年龄、不同习作水平的学生组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必须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小学文学社特点的章程与制度,促使社团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1.有效地利用校园内现有的环境资源,为学生的写作服务。如通过对励志园、玉兰园、桂花园、竹林、梅园等观察,学会细致地发现周围的变化,勤练笔,用独特的笔法记录自己的真实体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例如:图书馆、厨房、门卫等可以进行体验的基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通过即时的写作,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拘一格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开展小记者采访活动。如通过采访学校红蜻蜓艺术团、地球布丁、箭鱼俱乐部、数棋等红领巾俱乐部,宣传我校科技特色教育,在此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4.开展“漂流瓶”换书活动和观看影片等活动,使学生在交换图书的过程中交换思维,并相应指导写读后感和观后感,争取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探索一条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作文的写作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这些活动中帮助学生去观察、操作、体验、交流、再现、想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获得第一手写作材料,进而将这一写作材料根据本次作文要求或自己对生活的独到体验,进行加工、整理、提炼成符合文章中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准则,能准确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尝试以下的写作流程:实践的积累和体验——素材的整理和加工——集体的点评和完善——新作的成形和展示——认识的提升和发展。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02——20103)组建课题组,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及研究方案的设计工作。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师自身教科研、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学习。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课题目标的构建与课题内容的确立,界定相关概念,制定课题计划及实施方案。
3)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措施。
2、实验阶段(20103——20106)阶段任务: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和实验
1)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育目的,设计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研究形式。
2)在研究中,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研究论文,参与各级各类的文学活动,力争多出精品力作。
3)对前一阶段的初步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实验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文学社建设的新型模式。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合研究的基本经验,以学生习作、教学实例、课题报告作为成果汇报形式。
3、结题总结阶段20107——20109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2)撰写研究报告。
3)课题成果鉴定。
七、研究成员及分工职责
1.蒋志芬(小高,语文教师)
       主要负责课题执笔、联系与安排活动、保存学生活动的影像资料等。
2.臧明艳(小一,语文教师)
主要负责指导社员写作、搜集社员的习作、帮助社员作品投稿等。
八、研究成果体现
(一)教师方面
教师的业务水平切实有提高,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学社教学模式。具体成果以文章发表或获奖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等形式呈现。
(二)学生方面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佳作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