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中国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不但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谐既是社会的追求,便应是学校教育的追求,便应是日常课堂的追求!
2. 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对如何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周部长说:“今后几年,要按照‘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方针,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既向广度发展,也向深度进军。” 课改以来,我校通过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不少好成绩, 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不容忽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和谐课堂这一命题的提出,必将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提供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系。
3. 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首先,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全面提高孩子的素养。如果把在棍棒底下(管、卡、压、讽刺、吓唬)或是放任不管中教育出来的孩子与在注重和谐教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绝对是不一样的。后者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高层次的,有教养的,而且,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是伴随终生的。第二,和谐的课堂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教育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提倡尊重学生,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鼓励孩子自尊、自信、自强。第三,和谐的课堂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学生学习的优劣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和谐的课堂对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成立“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发展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和谐教育的思想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愉悦、热爱,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二、理论思考
1. 概念界定
和谐(harmony)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现实本身的合乎规律的过程是艺术中的和谐的本源。
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
现代心理学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中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谐不是事物各个部分外在的联合在人感知中的印迹,而是它们基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统一和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反映。”因此,和谐属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种体验。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和谐”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使该事物能表现出最美好的外显形态;二是该事物作用于他事物时,能引起后者产生积极的反映。
由此,我们对“和谐课堂”进行如下界定与阐释:
首先,课堂教学的各要素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乃至课堂教学过程中诸种方法、手段的运用等等都应该呈现出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这样一种和谐的课堂无疑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热爱,从而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其次,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优化发展。
简言之,和谐课堂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诸种因素,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是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课堂。
2. 理论依据
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应该辩证地看待和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之中,而且这种发展变化统统是不规则的、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和谐应该是整体与个别、动与静、有序与无序、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体现和谐。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总有两类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一类是确定性因素(教师、教材、教案等),另一类是不确定性因素(学生思想、兴趣、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构建和谐课堂,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中的若干对矛盾,使它们达到辩证的统一,即和谐的状态。
⑵ 现代教学论有关建构学习主体的理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展过程,与教师的导向关系极大,良好的导向作用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前提的,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积极自觉、能动创造的特性,因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
⑶ 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受教育者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能主动适应并创造未来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的理念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毫无疑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形式确立的素质教育理念已在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政策性依据,规定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走向。在构建和谐课堂时,也应充分吸取这些理念。
⑷ 传统和谐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从古希腊的现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继承、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注入时代的内涵,将会使我们的研究起点更高。如卢梭的教育顺应自然,发展儿童潜能;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发展的途径、教育方法等等论述;尤其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对本课题的研究更具指导意义,他不单阐述了和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主张:⑴“全面”和“和谐”不可分割。简言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和谐的教育;没有和谐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发展。⑵多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这是和谐的、整体统一的教育的具体体现。⑶个性发展要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在保证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同时,发现其倾向并引导他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是最终发展他的真正的个性。⑷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⑸尊重学生,尊重自我教育。
3. 理论假设
通过系统的有关和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促使教师自觉地以和谐课堂的思想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发展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产生愉悦、热爱,自觉、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系统的有关和谐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校本化的有利于促进和谐课堂生成的教学常规、教学建议和评价体系。
2. 促进教师自主改革课堂教学,以和谐课堂的思想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发展自身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3. 有效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了优化发展。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以和谐教育的思想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我们把以下四方面列为研究工作的重点:
1. 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的研究。
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师生关系融洽,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生生互助,等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自己共同创造的,但其中能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教师,他们在诸关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2. 建构和谐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的课堂教学,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我们设想从以下几方面建构和谐课堂的教学策略:
⑴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一是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投入的内容;二是挑选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内容;三是做到内容分量的适度。
⑵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设问难易适中,注意“愤”启“悱”发。
⑶ 营造和谐温馨的气氛:运用“正强化”原则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实现情感流与信息流的交融(情境教学);运用“无错原则”激励学生参与;采用艺术的教学手段;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
和谐课堂的教学策略,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3. 探索和谐课堂的管理机制的研究。
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能促使教师自主反思教学实践,努力改进教学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把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有利于促进和谐课堂生成的教学常规、教学建议和评价体系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通过管理创新促使教师教学创新,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论教,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五、研究原则
1. 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开展研究工作,克服随意性,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注意做好调查研究和搜集情报信息的工作,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提出问题、理论假设和检测评价方面要有所依据,合乎逻辑。
2. 计划性原则:对所作的课题研究做好通盘考虑,在准备、实施、检测和评价等各环节作好全面系统的考虑,特别是对各种变量,要做到心中有数、规定明确。
3. 可行性原则:设计的方案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的措施要切实可行。
4. 教育性原则: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都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切忌破坏性的实验研究。
六、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2. 行动研究法:所谓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行动研究,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七、研究步骤
1. 准备研究阶段(2006.1~2006.3)
筹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开展宣传动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2. 文献研究阶段(2006.4~2006.8)
开展文献研究,系统搜索有关和谐课堂的理论资料与实践经验,加以整理,初步形成校本化的学习资料,组织教师学习,并拟订和谐课堂的教学常规、教学建议和评价体系。
3. 具体研究阶段(2006.9~2007.8)
组织教师开展实践研究,以和谐课堂的思想指导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并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专题性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实践的得失,提出改进建议。
4. 总结研究阶段(2007.9~2007.12)
深入细致地总结,形成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完成对实验论文、个案及和谐课堂教学常规、教学建议、评价体系的编审。完成实验报告的成文工作,通过鉴定。
八、成果展示的形式
1. 课题研究报告;
2. 有利于促进和谐课堂生成的教学常规、教学建议和评价体系;
3. 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汇报课、录像课、教师论文与随笔;
4. 学生学习成果。
九、组织管理
组 长:王继伟
副组长:王振方 黄晓春 端敏明 朱 伟
组 员:各学科任课教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