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创建科技特色教育的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离不开教育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具有较高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适应这一要求,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小学科技教育,已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小学科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小学阶段实施科技教育的优势在于:
一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发展期;
二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最佳形成期;
三是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期。
目前,我国小学科技教育发展势头迅猛,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但还存在着薄弱之处,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农村科技教育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对科技教育重视不够。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人们对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三是小学传统的自然学科知识不全面,没有构成系统的体系。了解科技教育的现状,突出科技教育的特色是当务之急。
多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卓有成效。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和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的教师,学校领导对科技教育十分重视,在科技教育设施和环境条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镇又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区,有着大量的地方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充分利用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地方特色,巩固、发展、深化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和可以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校虽是省级实验小学,却是典型的农村小学,一方面因为地处农村,与城市的孩子比较相对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要少,但同时又有着城市里所没有的地方特色,利用好我校的地方课程资源,就能使学生得到科技教育的滋养和浸润。
在我校发展和深化科技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优化小学科技教育“主体”学科。
科技教育“主体”学科是实施小学科技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主体”学科是指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开设的科技类学科(如科学、劳动、信息技术课)和我校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
优化“主体”学科的指导思想:强调在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的同时,突出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主体”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四个优化:
(1)观念的优化。A.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明确“本体”类学科不单单是科技知识的教育,还包括科学方法、态度、精神等的教育。明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B.跳出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框架,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C.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师生平等的关系。
(2)内容的优化。不能只信奉教科书,适时有机地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与发展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科技教育内容。
(3)过程的优化。A.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本领。广泛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增加科技信息量,让学生掌握捕获信息的方法和本领。B.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参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过程变为“参与――操作――感悟――内化――创新”的过程。
(4)评价的优化。注重评价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兴趣的激发、技能的训练、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的态度等因素。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2.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实施科技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我校根据科技教育发展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把科技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是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突出科技教育。要求教师在吃透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把目标具体化。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渗透科技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符合科技发展要求。要求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二是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三是教与学的关系;四是全体与个体的关系。
四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科技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了抽象与直观的统一,音、形统一,扩大了信息的传递量,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是在教学形式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单一的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其做法是:(1) 开展小组教学。(2)结合教学内容,开设科普阅读课。(3)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中加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并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4)开展科技综合活动。(5)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
3.组建小学科技教育兴趣小组。
小学科技教育是以课外兴趣活动为主要形式,由各类科技性活动构成,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小组,是农村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校科技活动途径有三种:一是精心组织“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是我校学生科技类社团的总称,实际有10个专业俱乐部组成。每个专业俱乐部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与专业取向,具体如下表:
专业俱乐部名称 |
活动阵地 |
专业取向 |
“机器人”俱乐部 |
机器人实验室 |
“机器人”研制与竞赛 |
“我爱飞翔”俱乐部 |
科学实验室4 |
纸飞机模型的制作与飞行 |
“漂移族”俱乐部 |
科学实验室3 |
车辆模型的制作与竞赛 |
“箭鱼”俱乐部 |
学校船模训练基地 |
船模的制作与竞赛 |
“国际数棋”俱乐部 |
科学实验室1 |
国际数棋擂台赛 |
“科幻之笔”俱乐部 |
美术室 |
科学幻想绘画创作与交流 |
“小小发明家”俱乐部 |
科学实验室2 |
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
“天眼”俱乐部 |
天文台 |
宣传天文文化,开展天文观测 |
“绿衣天使”俱乐部 |
少先队室 |
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保活动 |
“地球布丁”俱乐部 |
学校劳动实践基地 |
蔬菜、花卉种植与探究 |
俱乐部实行学生自我管理,每个专业俱乐部都从会员中选举产生理事及理事长,俱乐部日常工作由学生理事会组织开展。二是建立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基地。在校内,建立了三个科技教育基地(植物园、标本室、天文台);在校外,建立了三个劳动实践基地(洛阳农业生态园、谈家头桃树园、新科集团),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实际,促进了手脑的结合,把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三是走向社会。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学生上街道宣传科技知识,印发科普宣传资料,让学生把学到的科普知识传递到家庭辐射至社会。
4.创设小学科技教育校园文化环境。
小学科技教育环境是小学中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小学科技教育所必须的各种条件的综合,是按照小学科技教育培养人、造就人的特殊需要而创设的。
合理设计、精心布局,使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科技教育的舆论导向、氛围烘托和寓教于景方面发挥作用。我校在每班设立了科技角,要求每期黑板报都设有科技知识栏目,教学楼、实验室墙壁上悬挂着科学家画像及名人名言,并设计了一条科技长廊,让学生每天都看科学家的故事,读科学家的传记小说,了解科学的奥秘,潜移默化中用科学精神感染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校每两年举办一届科技节,每学期进行一次科技项目的比赛,每月出一期科技专题的黑板报,使科技教育走入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根据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综合选择适合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并正确应用有关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1)文献检索,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借鉴成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展开研究。
(2)个案研究,对在科技特色教育中成功或者特别的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中获得经验。
(3)专家咨询,规范实验研究的过程及检测手段。
(4)布点实验,以主体学科为突破口,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5)效果检测,通过问卷、竞赛和测验分析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
了解小学科技教育的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建立课题设想,撰写研究方案;向区教育局申报立项,举行开题论证会。
2.初步探索阶段:
组建研究组织、进行教师培训,制定计划;完成实验前调查工作,逐步展开研究;举行中期成果鉴定。
3.深入探索阶段:
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深入实验,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通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4.总结阶段:
课题组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数据处理、分析,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编印课题研究成果专集;举行成果鉴定会。
五、预期的研究结果
(一)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能够让学生的科技教育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
二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让学生充满快乐地学习探究,让学生显现出多方面智慧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三是开展科技教育,加强小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小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四是让小学生初步掌握用科学的方式来观察、探究这个世界。
五是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用自己的心灵和双手去追求美、丰富美和创造美,按照美的要求去构思、设计、制作科技作品,成为一个美的使。
六是将科技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劳动的智能成份,使学生开阔眼界、巩固知识、增长才干、真正做到心灵手巧。
(二)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我校教师自身的发展。
一是能培养一大批科技骨干教师,这批科技教师中既有科技专职教师,也有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这批教师通过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包括理论素养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进,学会用科研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科技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是科技教育的深入开展能带动非专职科技教师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创造性,给现有的教学方式注入科技的活力,不断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生命价值。
(三)通过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促进学校的发展。
开展本课题研究能不断丰富和积淀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逐步形成科技教育校本发展的教育观、管理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同时形成具有科技特色的学校文化内涵。
六、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积极推进“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亦日趋显著。
(1) “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⑴ 在“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中,学生是第一受益人,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锻炼了能力,部分科技活动小骨干已经崭露头角。三年来,我校在区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200多人次,其中省一等奖40多人次,机器人俱乐部还在“WR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得了创意赛亚军,并在2008年WR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中获一等奖。科学幻想画多次在区、市、省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国际数棋也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航模、船模也是屡获佳绩。我校还因地制宜,为学生开辟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让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动手亲自实践,在劳动中感受科技知识的作用。虽然我校处于农村,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学生与劳动越来越远,但学生又十分渴望接近这种田园生活,因此我们设立了“地球布丁”俱乐部,让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学生们在劳动中既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与科学有关,又享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⑵ “红领巾科技俱乐部”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有力地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科技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在“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中,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在感到压力的沉重、责任重大的同时,更多激发了自身发展的渴求和冲劲。教师的教学观念在逐渐更新,科研意识、研究能力不断增强。
(3)科技特色课程的开发推进了特色学校的建设。
我校科技特色教育硕果累累,各级领导、各方面专家、广大家长对此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联合开展的少先队“十大魅力奖”和少先队“魅力杯”评选活动中,我校的科技特色章争章活动获雏鹰争章活动类十大魅力奖,该项目也被团区委授予紫色魅力奖。“我是新科小状元”活动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活动品牌项目。我校被评为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2.举办农村科技节,突出地方特色。
我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科技节。为更好地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创建科技特色教育,2007年我校举办了以“科技与新农村”为主题的科技节,科技节安排了(1) “我学农业科学家”的故事。(2)“我看新农村”考察实践活动。(3)“我学农业科技常识”。(4)“我对现实生活的改变”小发明小创造活动。(5)“我对未来农村的构想”征文活动等五项专题活动。科技节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活跃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综合素质。
3.推进科技教育主体课程的课例开发,形成自己的校本课程。
课题组的中心成员结合常州市的“做中学”项目,开发了以“空气”为主题的单元课例。现有三个课例经过多次的反复设计、推敲与试教,已经成熟。三个课例分别是《让空气进入瓶子》、《玩吸盘》、《乒乓球鼓起来了》。其中《玩吸盘》已发表在《科学课》杂志上。这些课例的开发都是利用了身边一些常见的、随手可得的物品,让学生在玩这些小物件的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只要有一双关于观察的眼睛,就能从一件寻常的物品中体会到科学道理。这种自主课例的 开发更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它挖掘了学生个性潜能,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同时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了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例开发的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参与课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例开发本身使教师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课例开发强调以学生为本,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现实,使教学效果处于最佳状态。前面成功的课例开发为我们下一阶段继续开发“空气”单元的校本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打造科技校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
走进我们的校园,能够感受到浓郁的科技氛围。一是学校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科技长廊,在长廊的两边都是有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与科学家的介绍;二是用铭牌把校园内植物的详细资料都一一作了标注,便于学生的浏览与学习;三是每个班级都有独立的科技角,把学生感兴趣的科技内容刊登出来,用于共享。
七、存在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科技教育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新的提高。但是我校在前期课题研究中重视了活动的开展,但对于在总结理论不够到位,缺少有质量的理论性的总结文章,这是在后一阶段课题研究中需在不放松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抓好理论学习与论文撰写工作。
问题二:科技教育在我校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全体教师也十分重视科技教育。但无论是科技俱乐部还是科技节活动,都还是少数在科技上有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学生的“专利”,而科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科技教育的熏陶。如何更好地、更全面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科技教育,是我们课题组下一阶段值得研究的新项目。
问题三:本课题的研究中心是“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创建科技特色教育的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具有了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本课题研究中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仍然只占一部分,如何突出“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还需下功夫深入挖掘,做到真正名符其实。
洛阳中心小学
2008.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