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陈敏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六年级毕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和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显然,作为启蒙教学的小学英语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肩负着指导学生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的任务。
一、研究背景
众所周知,《牛津小学英语》是按板块形式进行教材编写的。目前,A部分的对话(语篇)教学尚未体现教材编写的初衷,在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被“窄化”或“简化”为词汇句型教学,即成了B\C部分的翻版,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犹如匆匆的过客或电影镜头一闪而过,学生的最终收获就是掌握一些词组或句型,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语感的培养,久而久之,当学生面对一堆孤立的,缺乏相互联系的单词、词组一筹莫展时,其学习兴趣无疑会受到影响。对于以实践为主的英语课来说,仅靠掌握一些词组或句型是培养不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试想,如果语言教学能浓缩为词汇和句型教学,对话或其他形式的语言材料编写不就多此一句?语言教学不就可以简化?二是在语篇教学中,不少老师把语篇人为地割裂成许多部分,然后借助手段,一部分一部分地呈现,完全游离了语篇语境,只是在孤立、分散地呈现新知,学生最终收获的是零碎的知识点,语言能力得不到发展,这与整体语言教学法的宗旨——在完整的情景中理解和分析语篇是背道而驰的。前苏联教育家尤·巴班斯基认为,把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融合在一起,就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
二、理论基础
整体论是哲学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要从整体出发而不是停留在某个侧面。第一次使用“整体论”这个词的哲学家斯马茨说过:“即使积累了某部分,也决不能达到整体,因为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整体不能分割为部分,即使分割了,总会丧失些什么,而这失去的“什么”正是整体之所以成为整体的什么。这里的“什么”就是“教者与学者之生命体活力以及知识本身之活力”,也就是“灵魂和生命”,而它是人文内涵形成的关键。整体语言观强调语言实质上是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语言理论还指出,人们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为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的表象,首先要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周密的观察,从整体观察入手,然后再观察其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在头脑里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完整图像,所以语言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规律,根据这个理论,语言不应该被肢解,应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注重对学习材料进行感知,即先见“森林”,再见“树木”,这样更合乎语言学习的规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结果。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强教学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凭借原有的知识来掌握新知识。前苏联教育家尤·巴班斯基认为,把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融合在一起,就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没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概念界定
语篇教学是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即认识到“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产生或理解语篇的过程,而不是使用语法结构或词汇的过程,也不是纯粹完成某些语言行为的过程。”语篇教学的核心思想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语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并运用语言,更为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入来激活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语篇整体性教学,就是小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并采用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段,整体呈现语篇,以语篇为载体,提炼话题功能,在课堂上充分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从而提高小学生英语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优化语篇整体性教学及促进小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志在探索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英语能力;同时使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丰富语篇教学经验。
五、主要研究方法及对象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及其它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初中语篇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丰富的理论支撑。
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语篇整体性教学的设计促进小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问题的研究,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水平。课题组将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过程性研究资料,并及时组织交流和分析,反思语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并列出下一步改进的具体做法。
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分析,改进研究方法,归纳出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研究对象:洛阳中心小学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1、立足话题,泛听精听,培养学生语篇整体听的能力。阅读有泛精之分,精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泛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规律,也可以增加学生对未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语言规律的学习和掌握奠定基础。这样既能提高语言的复现率,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为他们体验领悟语言创造机会。
2、立足话题,训练学生英语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将视、听、读、说四个面有机结合,创设口语训练氛围,进行多元语言输入输出,使学生多维度地感知语言,多层次地习入语言,通过读说训练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和口头表达能力。
3、立足话题,培养学生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内化的、认知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输入和接收、储存和加工、消化和内化、提取和使用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接收式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以传授式为主。立足话题,大量的听、读的输入再加上精讲精练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大的开发。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自2010年3月----2010年11月,研究程序和进度如下:
2010.03——2010.05 准备阶段,完成设计方案,成立课题组。
2010.06 初步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010.07——2010.10 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0.11 结束阶段,调查学生现实情况,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组长:陈敏
组员:沈芳英 朱轶倩
九、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
3、示范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