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方案)
洛阳中心小学 徐丽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说法比较热门,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所谓“和谐课堂”,简单而言就是和睦、协调、融洽的课堂,指的是课堂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成状态。“和谐课堂”不仅是课堂生成的理想状态,同样亦是课堂重建的追求目标。
然而,审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其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就是显著的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
1、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总是放心不下,以至于滔滔不绝——用过多、过碎、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使学生无须思考便可毫无困难地接受。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教材理解的更深刻,设计了超出学生思考范围、能力的问题,结果,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久之,产生厌学情绪。显然,这也不是提问者的初衷。这种违背了教学规律的提问形式,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2、教师缺乏等待的耐心。教师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当学生回答总是有困难时,常常会有些急躁,或催促,或换人回答,或自问自答,以此追求课堂表面的流畅。
构建和谐课堂,不是看学生“学得多轻松”,关键是要给学生留出主体发展的空间。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 文 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营造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呢?这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学生回应或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
有效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本课题聚焦于课堂,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旨在通过教师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营造语文“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调查了解当前课堂教学教师提问的现状的前提下,分析低效提问的原
因,探索出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策略、方法和途径。
2、通过研究,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提问技能,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与教师、文本、同学之间有立体互动,有实质内容,有人文内涵,有知识深度,从而营造语文的和谐课堂。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前精心备课,确保问题少而精。
1、课堂提问必须要“问”在实处。
课堂提问必须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带动全局。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研教材,做到以下“三要”:一要研究编者的意图,二要找准备教材的重点,三要找准教材的难点。
2、课堂提问要力求“问”有实效。
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要做到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过难的问题不提,因为如果总是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去感知、思索、分析、综合,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发展。
(二)、课堂提问实行“等待”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Row)早在1974年就提出了“等待时间”(waiting time)这一概念。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如增加提问后的“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变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它的解释。
因此,我们将课堂提问后实行“等待”策略作为项目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等待”策略的实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1、等在课堂“冷场”时。课堂“冷场”时,教师不随意“收场”,而是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慢慢“消化”问题,最终让学生“豁然开朗” 、“悠然神会”。
2、等在见解多元时。当学生发言多元时,只要该问题有发散的价值,教师就要有充分的耐心,以宽容的心态,静静地等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以亲切的语态、激励的话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3、等在学生出错时。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心平气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叙述,针对学生的错误不断地追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4、等在学生浮躁时。当教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后,如果学生马上举手,这时,不能让学生 马上回答,而应再耐心等待一会。甚至在提问时就提醒学生多思考一会,如“动脑想一想,老师说‘谁回答问题?’时再举手”。
(三)、备好“课后课”,及时反思评价。
备“课后课”,就是针对课上的具体实际进行的一种反思性备课,它可以记录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教学设计中的创新点,也可以记录下教学中的困惑及失败之处,尤其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作重新设计更为重要,它可以在以后再教学时得以改进和提高。
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多由教师的设疑引起,提问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反思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否合适,就成为备“课后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的说,有效的提问应当考虑“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问题广度深度”等一些基本要素,在备“课后课”中,教师就要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对提问进行反思和调整。
1、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2、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3、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整个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
2、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层面,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听课调研等形式多角度收集资料,展开关于现有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特征,找准突破口。
3、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提问的参照标准和实施策略。同时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撰写专题案例分析和科研论文的形式,及时总结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成果,为今后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与推广作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时间:2010年2月—2010年12月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0年2月)
深入学习构建“和谐课堂”和有效性提问的理论知识,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调查分析目前学校语文课堂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课题组成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1月)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及时反思整理,再研究。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1、回顾课题研究全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结果,上升理论高度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七、课题管理
1、成立课题研究组
全面主持:徐丽红
课题组负责人:徐丽红
课题组成员:邓瑞芳、 柴丽 君
课题研究顾问:朱伟
2、课题组人员具体分工:
课题研究顾问——特邀顾问,负责对课题方案审查、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
课题组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负责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与协调管理工作,负责课题组学习研究活动统筹安排。
课题组全体成员——积累案例,成果展示。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具体实验内容、计划,并在实验班级实施。
八、成果展现方式
1、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
2、课题研究活动记录、图片等资料。
3、优秀论文、典型教学案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