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朱银旦
一、 研究背景
新课改以来,“欣赏”被列入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领域,其外延更大了,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欣赏教学依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一上课就向学生宣布,今天上的是欣赏课时,一些学生的态度逐渐从热情转向冷漠,对欣赏不情愿,不积极的神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些学生一开始保持沉默,可随着上课的进程,他们也会越来越无精打采,表现出一副茫然的表情,要不就是坐力不安,听不进音乐。可见学生在音乐欣赏这方面的能力还非常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这一现象的出现,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够,教师还需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能力。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习惯,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理性的满足。
2、教师自己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主题,然后从主题出发,采取有效生动的教学法,使学生能对音乐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自主的表现音乐。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能力和素养有所提高。
三、研究方法
1、创设多种体验形式
音乐学科内部的综合是在欣赏教学中,把音乐欣赏与音乐教学的其他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并加以创新,更好地为欣赏教学服务。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表演等来丰富和加深对作品内容及其内涵的体验与理解。⑴唱一唱旋律;⑵拍一拍节奏;⑶变一变节拍;⑷律动表演。
2、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我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探究、表现、创造的欲望。情境陶冶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音乐内涵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本质就是在于情境感染。
2、运用电教丰富视听
现代电教手段以简单有效、易操作的特征,在音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将音乐与真实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通过外在的形式,激活内在动力,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感受中,唤起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和对知识的渴求欲望。
四、研究内容
一、 激发兴趣,培养聆听习惯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带着对音乐作品浓厚的探究欲望,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是进一步领略音乐艺术特有魅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欣赏优秀儿童歌曲、中外名曲和器乐小品开始,“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教训原则,逐步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1)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2)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根据故事的发展,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二、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想象和联想。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首先做到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根据重点定制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等。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的感觉与理解,并尽量做到讲解简明生动,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发觉音乐的内涵。
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表演等来丰富和加深对作品内容及其内涵的体验与理解。
⑴唱一唱旋律
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更好地专注于音乐本身,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如《快乐的罗嗦》的欣赏中主题音调可以让学生唱一唱。
⑵拍一拍节奏
可以是身势律动,再进一层的话也可以选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击拍参与音乐表现。例如在《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的欣赏中,老师先让学生随音乐节拍拍手,进而用了沙球、鼓、铂、锣等打击乐在适当的地方加入,从而来创设打雷闪电的情景。借此手段来欣赏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音乐上,有效地参与了“听”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地聆听音乐。
⑶变一变节拍
有的欣赏乐曲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变换节拍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更好地体验音乐。
⑷律动表演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以前的教学中听音乐演一演存在诸多的不足,因为其过程并非以学生和音乐为主,而是摆在老师和音乐以外的事物,所以要强调这里所说的“演一演”是要求学生能够专注于音乐,在老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以后,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学生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相结合。
教育本身以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信息技术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技能,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出:所谓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音乐教育中去,是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学科的结合将给音乐学科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
开题培训,学习理论,指定课题方案、组建实验研究小组、拟定出具体操作程序,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实验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全面开展研究活动,并定期进行研究情况交流,搞好研究展示活动,并及时调整方案。
3、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收集、整理实验资料,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技术报告等完成实验成果的收集,申请结题验收。
三、 成果展示
1、典型教学设计
2、教学心得、专题论文
3、公开课
4、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等
5、学生问卷等
6、其他资料
七、研究组织
组长:朱银旦
组员: 秦文、唐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