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洛阳镇马安小学 秦丽华
一、研究背景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小学数学课上,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
在对我们学校数学教学的调查中了解到,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课堂的提问中至少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课前没有经过精心设计。问题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问题的指向不明,学生听得雾里云里,不知从何作答;问题的难度太大,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使探究活动无果而终,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问题的数量太多,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要求探究的问题很多,学生面对问题,探究尚未开始,人已经晕了;问题的形式单一,过多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问的从容,学生答的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
2.老师的“口头禅”式的提问充斥着整个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3.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教师在设计问题的同时也设计好了答案,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答案不符,则草率的加入自己的个人评价。
4.留给学生回答的时间较短。学生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思维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5.对课堂即时生成资源不够重视。老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课堂生成问题往往是在学生的回答中产生的,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6. 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以上分析所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体会到有效提问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但时常也感觉到我们的课堂提问起不到很好的促进学生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的研究课题,目的在于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概念界定
1.课堂提问: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又包括了小学生的提问意识。
2.学生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
3.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技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提高老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研究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新理念转化作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3.经验总结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案例,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研究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关注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留心才能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更深入的研究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却存在很多不足,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首先将提高自身能力,学习相关理论,借鉴他人经验,以主体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顺应小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4.有效性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的研究。
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5.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七、研究步骤
本方案从2010年3月开始至2010年12月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认真学习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主体教育概论》及有关信息、资料,吸取广大教师的有关经验和体会,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形成较为实用、科学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启动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依据研究方案,开展课堂提问方面的研究,分析实验情况,完善方案。并将设计内容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收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成果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设计方案、结题报告)
2.开设课题汇报课。
3.撰写课题论文、案例。
九、课题的组织与分工
秦丽华:主持课题工作,进行实证研究。
朱洪亮:进行实证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