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正文
洛阳中心小学数学组开展“名师伴成长活动”
发布时间:2018-05-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幼峰

洛阳中心小学数学组开展“名师伴成长活动”

5月16日,五月初夏,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减弱洛小数学组学习的热情,新学期“名师伴成长”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分别由潘立飞老师执教《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李秋云老师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并邀请武进区戴溪小学端敏明副校长来校指导。

潘老师以复习导入,从孩子已经认识的角的知识引入新课,带领孩子观察数学书封面上的角,直观认识了直角,利用变式巩固了学生头脑中的直角表象,并借此认识了三角尺上的直角。接着潘老师让孩子反复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直角的基础上,潘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比较、探索,进一步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整堂课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建立了三种角的表象,学会了判断的方法。

李老师则利用ipad,结合“几何画板”app,带领学生体验了一趟别样的数学课。整堂课李老师设计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探究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优化出“分一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板块让学生自主探究五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分一分”的方法,并适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强化算法;第三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七边形、八边形乃至更多变形的内角和,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新技术的利用,让数学课堂更高效,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后,端校长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端校长指出,这两堂课都跟角有关,都是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两堂课在教学时也有共性:

一是都关注了知识的出现,关注到它的来龙去脉,有始有终。第一堂潘立飞的课,先从复习角开始,认识了角,再学习直角,引入很好。第二堂李秋云的课,从水立方的墙壁上找到多边形,多边形中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再去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二是都关注了数学的发现。发现数学要求数学要有神秘感,要让学生有探究欲、表现欲,让课堂有真实性、灵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要有剧本意识和演绎意识,让学生学习的时候获得成就感。一堂数学课上很多知识不用老师辛苦去教,学生是可以去发现的,很多规律也是这样,只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朝哪个方向去发现。两堂课都注重了数学发现。潘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面找直角,让学生动起来,发现身边的直角。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的氛围截然不同,这时候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在课堂的中央,老师这时候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是主角。

李秋云的课,运用平板,让学生去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去发现的,尤其是活动三,让学生选一个喜欢的多边形自己去发现,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神秘感都体现了。

三是都关注了学生表现。特别是李秋云的这堂课,让每一个学生拿着ipad到台上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介绍完了还要问,还有哪一组不一样?让更多的学生上来表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课学生是有表现欲望的。我们要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表现,提供给学生这个舞台。

同时,端校长对两堂课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广告效应再足一些。让学生喜欢数学,想要去探索。创设情景,开门见山,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其次还可以放得再开一些。两堂课老师参与的程度和教学语言过多。最后老师要再靠边站一点。发现数学是需要时间的,怎样保证课堂效率?需要我们去研究策略,设计活动单,自学单,组学单,学生读活动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单,每个活动单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都是很清楚的,活动完之后直接汇报;训练数学语言,让学生会说: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认为我说的对不对呢?学生说,学生评价,不要去过多地重复学生的答案。

(摄影:陈幼峰  撰稿:周静华   审稿:王振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洛阳中心小学数学组开展“名师伴成长活动”
    发布时间:2018-05-1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陈幼峰

    洛阳中心小学数学组开展“名师伴成长活动”

    5月16日,五月初夏,炎热的天气丝毫没有减弱洛小数学组学习的热情,新学期“名师伴成长”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分别由潘立飞老师执教《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李秋云老师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并邀请武进区戴溪小学端敏明副校长来校指导。

    潘老师以复习导入,从孩子已经认识的角的知识引入新课,带领孩子观察数学书封面上的角,直观认识了直角,利用变式巩固了学生头脑中的直角表象,并借此认识了三角尺上的直角。接着潘老师让孩子反复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在学生充分认识了直角的基础上,潘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比较、探索,进一步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整堂课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建立了三种角的表象,学会了判断的方法。

    李老师则利用ipad,结合“几何画板”app,带领学生体验了一趟别样的数学课。整堂课李老师设计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探究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优化出“分一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板块让学生自主探究五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分一分”的方法,并适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强化算法;第三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七边形、八边形乃至更多变形的内角和,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新技术的利用,让数学课堂更高效,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后,端校长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端校长指出,这两堂课都跟角有关,都是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两堂课在教学时也有共性:

    一是都关注了知识的出现,关注到它的来龙去脉,有始有终。第一堂潘立飞的课,先从复习角开始,认识了角,再学习直角,引入很好。第二堂李秋云的课,从水立方的墙壁上找到多边形,多边形中已经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再去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

    二是都关注了数学的发现。发现数学要求数学要有神秘感,要让学生有探究欲、表现欲,让课堂有真实性、灵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要有剧本意识和演绎意识,让学生学习的时候获得成就感。一堂数学课上很多知识不用老师辛苦去教,学生是可以去发现的,很多规律也是这样,只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朝哪个方向去发现。两堂课都注重了数学发现。潘老师让学生在教室里面找直角,让学生动起来,发现身边的直角。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的氛围截然不同,这时候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在课堂的中央,老师这时候只是一个旁观者,学生是主角。

    李秋云的课,运用平板,让学生去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去发现的,尤其是活动三,让学生选一个喜欢的多边形自己去发现,这样一个活动过程,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神秘感都体现了。

    三是都关注了学生表现。特别是李秋云的这堂课,让每一个学生拿着ipad到台上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介绍完了还要问,还有哪一组不一样?让更多的学生上来表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课学生是有表现欲望的。我们要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表现,提供给学生这个舞台。

    同时,端校长对两堂课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广告效应再足一些。让学生喜欢数学,想要去探索。创设情景,开门见山,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数学。其次还可以放得再开一些。两堂课老师参与的程度和教学语言过多。最后老师要再靠边站一点。发现数学是需要时间的,怎样保证课堂效率?需要我们去研究策略,设计活动单,自学单,组学单,学生读活动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单,每个活动单要完成怎样的教学目标都是很清楚的,活动完之后直接汇报;训练数学语言,让学生会说:我是这样想的…大家认为我说的对不对呢?学生说,学生评价,不要去过多地重复学生的答案。

    (摄影:陈幼峰  撰稿:周静华   审稿:王振方)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