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解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读后感
洛阳中心小学 朱云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既然如此,那么决定语文教师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解读文本的能力。
寒假里,我阅读了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 文本解读》(上),竟有一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原以为又是写些枯燥的、难以啃读的内容,但翻开目录一看,那一个个精炼、奇特的文本解读主题深深地吸引了我:《挑山工究竟挑起了什么》《作为一只鸟》《爱给生命以自由》《花雨缤纷入梦甜》《你爱花生,我爱石榴》《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
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全书,读完后,我明白了闫老师写这本书的用意——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文本解读与课堂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类典型文本的解读方法、解读过程,翔实、丰富的文本链接资料,还可以看到在详细解读的基础上所提出的课堂教学方案,或者一些主要的教学节点上应该怎样处理。闫老师把每一个“教材文本”都吃透了,化为自己的心声,然后把它送给我们一线教师,让它变成大家的语文,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点亮了一盏明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边读边回想起自己教过的一些课文,此时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仍流于表面,教学的深度远远不够。比如教学《莫高窟》时,文中第一段出现了这样一句话“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悬崖绝壁上。”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只写了莫高窟洞窟的具体位置,但我却忽略了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建造位置的独特性——悬崖绝壁。因为独特,才更凸显古代劳动人民建造时所付出的汗水,凝结的智慧。因此,文本解读让我感受到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用敏锐的语感去揣摩、去发现,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一个微乎其微的的字,一个被弃若敝屣的空白处,只要它能凸显文本的主旨,我们就要抓住它,推敲它,理解其蕴含的深层意义。
这本书让我对文本解读有了明确的认识——文本解读是我们要练的“真功夫”,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一种砥砺和修炼。通过文本解读,我们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只有细读了文本,才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文本解读的过程让我想到了佛家入境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有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掩卷沉思,文本解读在绽放着语言文字的芬芳,在成就着课堂教学的精彩,在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在提升着我们的思想内涵,历练着我们的教学内功,让我们在文本解读的路途中采撷更多甜美的果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