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 姜唯婷 寒假虽然短暂,但读书成了寒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认真拜读了周一贯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不敢说把这本书读懂了,只能说对于如何根据课文文体特点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关注文体”的课程理念落地生根,心中多了份底气。 翻阅整本书,映入眼帘最多的是“文体”二字,掩卷凝思,浮现脑海最多的还是“文体意识”。有人认为,文体意识即对文体的敏感能力。也有专家认为:文体意识和文体能力构成了文体素养,它既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而形成的综合素养,亦是读写能力的核心要素。我想,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此重视“文体”,不是要搞满堂灌的“文体分析”和“文体鉴赏”,而是应该加强一种“文体的意识”。 文体意识强了,语文味就浓了,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语文课。我们备课的第一步,就是站在文体的角度解读文本,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如果文本解读出现偏差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也就没有价值了。具有文体意识的教学,可以使我们根据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重锤敲打”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次要的地方,摒弃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更加省时高效。我们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文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不同文体有一些共同规律性的东西,我们依体而教,依体而导,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不同文体作品的方法,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同文体的文章,具有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思维训练价值。挖掘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价值,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更要渗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以往我们都是让学生先行概括,我们再进一步指导概括的方法。试想:如果提前告诉学生可以试着用怎样的方法去概括,课堂上我们针对学生运用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点拨,是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帮助呢?课堂效率也会更高呢?例如,叙事散文类作品用“课文主要讲 (什么事),说明了 (什么道理)”去概括,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课文内容。又如,写景类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课文介绍了 (地点)的 等景点,表达了 ”这样的句式去概括。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可以紧扣文体特点,体现文体意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尤为如此。“课标+学段+文体”三位一体的教学意识,这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赐予我最好的新年礼物。我们只有保持清晰的课程意识,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教学需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较好地把握增强文体意识的度,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 |